】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長舞傳情撫海波 同脈連枝向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22-07-31 15:59:02


 

  (二)一支舞,複活千年記憶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古樂縈繞的淺吟低唱,戲步款移的翩翩起舞將觀衆帶回漢唐時代。深邃悠揚的南音古樂與典雅脫俗的梨園科步相融合,完美展現了中華樂舞的東方魅力。

  民族命運承載樂舞命運。中國南音樂舞自兩漢中原移民帶入閩南并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起源於唐,形成在宋,發展於明清。台灣漢唐樂府創始人陳美娥的南音之路,是探索更是回家。由於缺乏學理考據,歐洲的漢學專家將中國南音根據梨園歌舞戲定位於明朝嘉靖年,并且認為“已經很看得起你們了,我們研究唐朝音樂去日本,宋朝音樂去韓國,中國好像只剩下明清音樂了。”談及此處,陳美娥說:“我非常傷心。1983年漢唐樂府創辦後,第一個十年,我們正本溯源,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華夏正音;第二個十年,我們發展創作南音樂舞,讓中華雅樂歌舞走向了世界。”四十春秋風霜雨雪,台灣漢唐樂府從受到質疑到蜚聲國際,其代表作《燕歌行》《韓熙載夜宴圖》《洛神賦》等,不僅厘清了中國南音的前世今生,還創造性賦予其新的生命。

  2007年秋,漢唐樂府《韓熙載夜宴圖》樂舞首次進入北京故宮皇極殿獻藝,這是故宮建成600年來唯一受邀在內廷演出的台灣藝術團體。南音樂舞《韓熙載夜宴圖》回到北京故宮珍藏的同名傳世名畫身邊,陳美娥動情地說:“那一刻,南音終於回家了!”談及對南音發展和兩岸青年的期望,陳美娥表示,“要從教育的層面給年輕人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讓兩岸青年更有民族觀,更有家國情懷,成為堂堂正正的中國好青年,將中華文化千秋萬世地傳承下去”。

  綿延千年的中國文脈,留給中華民族兩樣東西,一曰歷史一曰文化,前者可鑒世,後者可潤心。從《韓熙載夜宴圖》樂舞回到故宮,到脫胎於《千裡江山圖》的歌舞《只此青綠》火爆兩岸,原本“高冷”的古典舞為什麼忽然在青年人中間“火”了起來?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用浪潮解釋了這個文化現象,“我們看到歌舞浪潮的背後是更大的文化自信浪潮。我們有非常優秀的土壤,有民族的記憶和文化的寶藏。青年人津津樂道國家文化寶藏,在民族藝術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他們生而見國家強盛,也因之自信。我們看到,很多創作者和觀衆逐漸去掉浮華,沉浸到偉大的傳統文化走自己的路,去踐行複興中華文化。我們相信,年輕人會追逐地道的好東西,會把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會創造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

  千岩競秀,萬壑爭流。今日之兩岸,文博火熱、文創競生,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得到繼承發展的古典舞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受到兩岸青年的喜愛,中華傳統文化鮮活地走進了生活。馮雙白感嘆:“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故紙堆。兩岸青年一見面,相互作揖的一瞬間就感到是一家人。現在的兩岸年輕人點茶、穿漢服、聽雅樂。我真恨不得年輕10歲,加入這樣的生活,多好啊!”

  融合舞,一亮相就溫柔了時光。1993年,以孔雀舞蜚聲海內外的大陸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帶著舞蹈《兩棵樹》到台灣表演,成為兩岸開放交流後首位赴台灣的大陸舞蹈家,并與台灣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成為好友。楊麗萍說:“我和林懷民的舞蹈都在血液裡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氣息。”此後在創作《平潭印象》時,兩岸元素為楊麗萍創作舞蹈提供了不竭靈感。她將布袋戲、三太子、舞龍舞獅、媽祖文化融入其中,通過隱形的故事綫,貫穿古今數千年的歷史文化脈絡,構建了宏大瑰麗的神話意境。盛年不能重來,熱血依舊還在。現場連綫時,楊麗萍表示:“兩岸親人用舞蹈的方式交流溝通。我們正在複排《孔雀》,等到疫情後,希望自己能够重新登上兩岸的舞台。”

  中華文化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內核,深耕於海,怒放於魂。林懷民在兩岸恢複交流之初便輾轉來到北京,拜訪著名舞蹈家吳曉邦。馮雙白作為吳曉邦先生的弟子,他忘不了在台北觀看林懷民的《九歌》,演員喊出屈原、岳飛、文天祥那一個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光彩永駐的名字;忘不了參加台北“文化就在巷子裡”的活動,台北的爺孫倆在雨中觀看大陸藝術家的《秦王點兵》。馮雙白認為,“萬變不離其宗,兩岸舞蹈藝術無論如何創新、演變與發展,都離不開中華文化這個‘宗’,這就是我們的‘舞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