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據人民網報道,羅珠的家位於海拔約4300米的西藏自治區當雄縣。作為一名公益電影放映員,羅珠從1985年起為農牧民放電影,足跡遍布藏北草原近200個村莊。過去,他用手扶拖拉機載著幕布、放映機、膠片、發電機,帶著幹糧和被褥,在當雄各村輪流放映,一圈下來有時要花3個多月時間。在西藏,像羅珠這樣的放映員還有很多,他們踏遍雪域高原,用影片串起文化生活的點滴變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路未通,電力未普及,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看電影是他們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滿足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為了看一場電影,有村民拖家帶口徒步十幾裡跑到鄰村,“哪裡有放映隊就跟到哪裡”;即便刮風下雪,大家也會聚在一起津津有味觀看;影片結束後,還會在幕布旁跳鍋莊舞。農牧民對電影的喜愛,鼓舞放映員不辭辛勞地奔波。2021年,西藏近500個基層電影放映隊共放映公益電影超6.6萬場,為幸福生活注入文化動能。
從膠卷放映機到電子放映機,從畫面斑駁的老膠片到色彩繽紛的數字電影,從“有啥看啥”到“點啥看啥”,如今,農牧民有了越發豐富的觀影選擇,反映出公共文化服務的提質升級。1998年開始實施的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2000年啓動的“西新工程”,20多年間為西藏譯制影片2400多部……一項項公共文化服務工程,為農牧民帶來更多文化資源、更好基礎設施,為開展群衆文化活動夯實基礎。
多年前,西藏很多農牧民只能在電影幕布上觀看才旦卓瑪高歌的場景。今天,農牧民打開手機、電視也能觀看。“村村通寬帶”的實現,讓人們能隨時搜索感興趣的文化產品,足不出戶就能看電影、追網劇、上網課、看新聞。很多農牧民還在短視頻平台分享生活、展示才藝,主動參與文化活動。從電影屏幕一枝獨秀,到手機、電腦等屏幕點亮生活,無遠弗屆的網絡信號翻山越嶺,改變了信息接收端口和文化參與途徑,更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與幸福指數。
目前,西藏已建成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達100%。也要看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仍存在不足。一方面,群衆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服務供給要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公共服務普惠性有待進一步增強。對於偏遠地區居民、“一老一小”等群體而言,公共文化產品仍然是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重要途徑。今天,通過電影下鄉、農家書屋、普法講堂等多種形式,基層文化工作者仍大有可為。以更精准優質的服務,讓文化產品有人氣、有熱度,才能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廣泛共享。
隨著時代變遷,露天電影的受衆群體逐漸縮小,一些地方開始探索轉型。在拉薩,露天電影轉向室內,人們能享受到更加舒適的觀影體驗;不少放映員更加注重了解群衆需求,安排放映大家喜聞樂見的故事片、解決生產問題的畜牧養殖科普片;等等。一塊塊屏幕背後,變化的是需求,不變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群衆所思所想所盼,公共文化服務定能浸潤萬家,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