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循環效率水平
http://www.CRNTT.com   2022-09-08 08:02:18


   
  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暢通經濟循環最主要的任務是供給側有效暢通。有效供給能力強可以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可以創造就業和提供收入,從而形成需求能力。對此,需繼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重要任務,全面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增強供給體系韌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係,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
  
  三是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同時,要發揮好再分配的調節作用和第三次分配作用,圍繞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的調節精準度,提高公共服務支出效率,切實減輕中等收入群體的稅收負擔和後顧之憂,為更好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提供支撐。
  
  四是推動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等制度,在推動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知識、數據等重要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方面加大探索力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形成現代市場體系。
  
  文章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對此,要提升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國際市場話語權,積極參與相關規則的制定;推動對外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國際投資、人才等資源要素,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與發展中國家以及西方發達國家的合作;有效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經濟特區、開發區、保稅區等對外開放前沿高地的作用,聚焦投資與服務貿易便利化改革,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為中國高水平開放探索新模式新經驗;對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應採取及時紓困與激勵措施,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二者的關係要綜合看、系統看、長遠看,更好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總的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要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必須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既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又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