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保制度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2-09-18 08:12:22


黨和政府積極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實現制度全覆蓋的基礎上,社保制度與經濟社會領域的改革協同高效推進,取得重大成就。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政府積極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實現制度全覆蓋的基礎上,待遇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城鄉一體化進程加速,多層次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更加便捷高效,社保制度與經濟社會領域的改革協同高效推進,在多個領域取得重大成就。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房連泉文章介紹,全民覆蓋,織就世界最大社會安全網。圍繞全民覆蓋、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大力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精準推進重點群體參保,實現提質擴面。至2022年6月,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4億人口,較十年前增長2.5億。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口,參保率維持在95%以上。2016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啟動,兩批試點城市已覆蓋1.45億參保人口,百萬失能老年群體享受到照護服務。加強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新型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在各地試行推開,越來越多的靈活就業人員納入保障。在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中,社保發揮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2020年末全國有近1億貧困人口享有社會醫療保險資助,609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調整待遇,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連續十年調整退休職工養老金待遇,建立健全基本養老金待遇確定和合理調整機制。十年期間,全國先後四次統一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居民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40元提高至610元,惠及10億城鄉參保群體,報銷比例持續提高。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針對城鄉低保對象、特殊困難人員和低收入家庭等群體,做到應保盡保,保障標準顯著提升。

  補足短板,多層次社保體系更加健全。在第二層次年金制度上,2017年出台《企業年金辦法》,完善年金市場化投資運營體系。2019年職業年金基金投資全面啟動。2018年,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開始試點。2022年《國務院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出台,醞釀多年的第三支柱養老金正式落地。在商業健康險方面,2016年開始試點稅優型健康險。城市定制型“惠民保”在各地快速推開,發揮了重要的補充保障作用。

  統籌城鄉,社保一體化整合進程明顯加速。2014年,新農保和城鎮居保兩項制度合併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2016年,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整合成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14年末,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實行並軌,制度公平性獲得實質提升。2016年,生育保險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併,提升了綜合管理效能。2018年國家醫保局掛牌成立,建立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系,推動醫保支付方式、藥品集中採購和基金監管等重大改革,為滿足人民群眾全方位的健康需求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頂層設計,重大體制機制改革獲得關鍵突破。過去十年,隨著社保改革向縱深挺進,改革步入深水區,體制機制中的痛點、難點成為“最難啃的骨頭”。新形勢下黨中央審時度勢,對全面深化社保改革作出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社保改革攻堅戰的帷幕,明確了改革的重大任務清單。“十三五”以來,社保降費、徵收體制改革、提高統籌層次和國有資產劃撥社保等多個改革難題獲得突破。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頂層設計方案得以完善,出台中央調劑制度,在實現省級統籌的基礎上,全國統籌制度於2022年正式實施。2020年,國務院出台《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在醫保籌資、基金支付、個人賬戶制度調整和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舉措。

  互聯互通,社保經辦服務網絡更加便捷高效。全國建立起5400多個縣級以上社保經辦機構,形成統籌城鄉的五級經辦服務網絡體系。推行社保經辦“不見面”服務,保障群眾社保事務就近辦、線上辦、快速辦。在社保待遇資格認證上,實施網上信息核對機制。全國醫保異地就醫結算網基本建成,實施異地就醫報銷跨省通辦。

  協同推進,社保降費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新時代下社保制度改革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與其他領域的改革聯動越來越密切。十年期間黨中央先後7次部署降低社保費率,大幅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保制度充分發揮經濟“減震器”、民生“安全閥”的基礎支撐作用。2020年以來出台多項助企紓困措施,實施力度空前的“減免緩降返補”政策,擴大支出保障範圍,提高穩崗返還標準,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對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作出重大貢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