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公布《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運用新技術手段,豐富科普作品形態。“人們過去依賴教育培訓機構的功能,現在的知識傳播、科普知識則更易得、更多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說,隨著新信息平台更廣泛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空間,知識的更新迭代也越來越快速,信息平台應該想方設法滿足用戶對知識的需求。
知識隨手搜
如何讓有益內容更豐富?多家平台紛紛拿出實招。從基礎學科到高端裝備製造業,從能源戰略再到載人航天,科學名師在線分享尖端科技知識和最新進展……抖音項目負責人王蕾介紹,抖音和中國科協“科創中國”日前聯合推出《院士開講》第二季,邀請院士分享尖端科技知識,內容累計播放量已超1.3億人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短視頻傳播的知識和內容非常生動真實,看起來也方便,用短視頻進行傳播和普及科學是非常好的形式。”地質學專家劉嘉麒院士說,“通過短視頻做一次講座,能夠使很多人聽到這個知識,點擊量能達到五六百萬。過去就是通過黑板、教室這種講課的形式,受眾很有限,而通過短視頻,傳播的規模更大、效果更好。”
“快手新知播”直播活動推出了《開聊吧,經濟學家》《心靈解憂所》等覆蓋多領域的內容,通過直播場景的互動性、社交性與沉浸性,為用戶提供獲取知識的渠道。快手相關負責人介紹,夏季17至19時最受歡迎的知識內容是烹飪教學,說明大家都喜歡在晚餐前學習如何做菜;而21至23時,樂器相關內容被更多觀看,在睡前時間,這既是學習,也是放鬆。即用即搜即學的“插件式學習”已成為用戶的日常。
“短視頻和直播正構成科普傳播的新潮流。”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編輯出版學系副教授白曉晴認為,短視頻和直播給科普傳播生態帶來重要力量。科普內容借視聽化語言,可通過凝練觀點和通俗表達,以圖文動畫演繹科普內容,增強科普視頻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另一方面,知識類短視頻可以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