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長期在當地扶持所謂自由獨立媒體,向民衆鼓吹美式民主,爭奪輿論陣地。美國通過非政府組織邀請格魯吉亞媒體人到美國考察,向媒體機構和從業人員提供大量支持。一些媒體從業人員甚至直接為西方媒體兼職工作,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對本國國情缺乏了解,一味接受所謂美式民主價值觀,淪為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信息附庸”。這導致格魯吉亞在發生政治動蕩時,部分媒體放棄了客觀立場,濫用社會動員功能,孤立和醜化執政當局。例如格魯吉亞私營電視台“魯斯塔維 2”在總統和議會選舉的敏感時期,與反對派進行合作,煽動民衆情緒,影響選民決策,對形勢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玫瑰革命”之後,格魯吉亞在很長時間內難以走出困境。政治上,新的執政者與反對派之間鬥爭激烈,反政府抗議活動頻發,政局陷入不穩,2007—2008年還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政治危機。經濟上,許多國有資產被賤賣,窮人的利益被忽視。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在薩卡什維利執政的2007年,38.8%的格魯吉亞人生活在貧困綫以下。安全上,薩卡什維利上台後表示希望加入北約,修建“北約標准”的軍事基地,格魯吉亞與俄羅斯的矛盾不斷激化,阿布哈茲、南奧塞梯等地分離問題更加嚴重。2008年8月,格俄爆發衝突,兩國關系破裂,歐亞地區的地緣政治衝突進一步加劇。
格魯吉亞“玫瑰革命”是美國幹涉歐亞國家政局的典型“路數”:灌輸美式民主,培育親西方群體和精英,扶持反對派,煽動暴力活動,借選舉等重大政治活動引發大規模政治動蕩。“玫瑰革命”之後,美國又向烏克蘭等國家輸入“顔色革命”,破壞這些國家探索本國政治經濟社會道路的正常進程,制造新的政治衝突和社會對抗。一些國家陷入長期政治失衡,派系衝突不斷,地區形勢也變得更加敏感複雜。直至近年,歐亞國家發生的多起動蕩,背後都有美國長期操縱“顔色革命”的黑手。美國的所作所為嚴重危害世界和平與穩定,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