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寧夏紅寺堡:移民安置點的新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22-10-16 19:38:43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電/據新華網報道,如果沒有20多年前的那場移民大遷徙,2700多平方公裡的紅寺堡仍是一片沉寂的荒原。今年40歲的移民王航弟也不可能從西海固來到黃河邊拓荒、安家,住上兩層樓房更是天方夜譚。

  “那時幾個姊妹就睡一張炕,整整睡了十幾年。”幹旱少雨的西海固給王航弟帶來的苦,不僅是缺水,還缺一個像樣的家。

  住新房成了她最大的願望。2002年從寧夏固原市西吉縣山溝裡搬遷到當時的吳忠市紅寺堡開發區,王航弟和丈夫逐步擺脫貧困,先後三次建新房,從54平方米到120平方米再到210平方米,一座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二層小樓,終於讓她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成真。

  經過20多年的移民開發,紅寺堡這個我國最大易地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蓬勃發展,成為移民搬遷致富和生態保護修複的樣板。40%的綠化覆蓋率、超10萬畝的釀酒葡萄種植園、近500萬千瓦的新能源裝機……曾經的戈壁荒原已是生態綠洲,葡萄、枸杞、黃花菜等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輕工紡織等現代工業趨向規模化,一座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

  到2021年底,紅寺堡區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搬遷之初的3200多元、800元,分別增長到2.7萬元、1.2萬元。

  “靠著種枸杞和黃花菜,以及直播賣貨,現在一年能掙40多萬元,有了條件就蓋新房,安居才能樂業嘛。”王航弟說,蓋房子在移民心目中分量最重,有了新房扎下根,移民的精氣神就不一樣。

  20多年間,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村民李學會家庭院裡栽的果樹沒變,但房子已經翻新了四次。走進他家,裝有鋁合金門窗、太陽能熱水器的房屋寬敞明亮,院落漂亮整潔,多種果樹點綴讓庭院清新別致。<nextpage>

  一塊寫著“智慧民宿8號”的招牌,掛在李學會家門前,也推開了他家的致富之門。如同房屋的巨變,投身鄉村民宿產業讓李學會和周邊60多戶移民一起經歷著“三變”——“主婦變厨師、住房變客房、家庭變民宿”,越來越旺的民宿經濟讓他們因“房”而興。“做民宿除了一年5萬元左右的收入外,主要是能在家就業,上了年紀外出打工不容易。”李學會說。

  “我們堅持把每一代房都保留下來,就是希望在新舊對比中,展示好那一段難忘的移民史,讓文化真正融入鄉村振興進程中。”村黨支部書記王浩說,永新村就像一家“移民客棧”,不僅讓游客住“永新”民宿,還聽“永新”故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