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據國際在線評論,圍繞著“歐佩克+”決定自11月起將原油日均產量下調200萬桶一事,美國國內這幾天炸開了鍋。原本,拜登政府希望中東主要產油國增產以遏制油價、幫助美國控制通脹,結果事與願違。《國會山報》評價稱,“歐佩克+”的決定在外交政策方面給了拜登一擊。阿聯酋政治學者阿卜杜拉指出,“華盛頓顯然還沒有意識到出現了一個新的海灣,我們不再聽命於華盛頓了”。
“歐佩克+”為何決定減產?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原因在於近期國際油價下跌,石油輸出國的收入減少、利潤降低。它們擔心油價進一步下跌,因此選擇縮量保價的策略。另一方面,受地緣政治博弈影響,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增加,未來石油需求可能會走低。簡單來說,油價是沙特、阿聯酋等“歐佩克+”國家的命根子,它們做出減產決定是基於自身經濟利益。
但是這一決定讓美國很惱火。幾個月來,美政府官員一直在國內外積極活動,試圖平抑飈升的能源價格,在中期選舉前控制住高通脹。然而,“歐佩克+”減產決定很可能讓他們之前的努力打水漂,也給民主黨的選情帶來麻煩。
更重要的,這對美國政府外交來說是一次狠狠打臉。今年7月,拜登出訪沙特時,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美國尋求更低的油價以降低通脹。據CNN報導,在“歐佩克+”開會的前幾天,美國政府負責能源、經濟和外交政策的高官還在努力游說相關國家投票反對減產,但以失敗告終。
不管美國怎麼軟硬兼施,海灣國家都沒給美國這個面子。不難看出,它們不願再聽命於美國,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十分堅定。
以沙特為例。它與美國的關係從過去“石油換安全”的堅定盟友到如今貌合神離,根本原因在於逐漸認清了美國自私自利的真面目。2019年,當沙特石油設施遇襲時,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稱:“這是對沙特的襲擊,不是對美國的襲擊。”拜登政府上台後在中東大搞人權外交,加大了沙特等中東國家對美國的離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