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長江畔秋收:稻田裡藏了多少“黑科技”
http://www.CRNTT.com   2022-10-19 12:33:06


  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金秋十月,稻田金黃,地處長江下游的安徽省蕪湖市迎來秋收。記者近日在蕪湖市多地走訪看到,田間地頭呈現出一幕幕收割水稻、運送糧食的繁忙場景。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這裡投身於智慧農業實踐的種糧人多了起來。

  記者來到蕪湖三山經濟開發區峨橋鎮,種糧大戶桂萬發的稻田邊竪立著一塊寫著“智慧‘蕪湖大米’數字化硬件設備田間監測點”的標牌,不遠處,一些農業數據收發器正在稻田裡工作著。這些設備監測到的數據能實時傳送到後台。

  “我們已經收割500多畝水稻了,有的田塊畝產量能達1300斤,智慧農業可作了大貢獻。”桂萬發點開手機裡的智慧農業應用軟件,土壤肥力、灌溉需求、成熟情況等信息一目了然。

  智慧農業應用軟件的項目負責人郭爽爽登錄平台後介紹,截至目前,該平台覆蓋了來自全國的308個經營主體,種植面積超過21萬畝。

  “通過衛星、無人機以及散布在田間地頭的設備,我們的系統對水稻生長的13個階段和49個關鍵決策環節進行梳理分析,為用戶提供可視化的數據以及各類種植建議。”郭爽爽告訴記者,用戶可針對不同地塊進行精準施肥、除草、防蟲治病,不再僅“憑經驗”“靠感覺”。郭爽爽表示,數字化管理的稻田畝產可提升約10%,畝均成本可節省超過100元。

  望著金燦燦的稻田,桂萬發感慨萬千。“以前種水稻,施肥、打藥要用肉眼看、憑經驗判斷,要麼施多了,要麼施晚了,對產量可能都有影響。現在打開手機,平台就能提示怎麼施肥。”他說,通過精準施肥追肥,每畝地比原來可節省施肥50斤左右。

  據蕪湖三山經濟開發區農村發展局常務副局長馬斌介紹,智慧農業雲平台遠程觀察記錄農作物的生長狀態,“指導”田間管理,受到不少種糧人的青睞。該區下一步將擴大智慧農業示範基地覆蓋範圍,讓最新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