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穩中向好
http://www.CRNTT.com   2022-10-30 17:39:22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據央視網報道,農業農村部10月29日發布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總體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實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第一產業增加值54779億元、同比增長4.2%,為保民生防通脹、穩定經濟大盤提供堅實支撑。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有進,是如何實現的呢?

  糧食生產穩定向好

  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

  農業農村部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穩定向好,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夏糧早稻已經豐收到手。夏糧產量2948億斤,比上年增加28.7億斤。早稻產量562.5億斤 ,比上年增加2.1億斤。

  秋糧有望再獲豐收。今年東北、黃淮海、西北地區光溫水匹配較好,秋糧長勢是近幾年最好的,南方高溫幹旱影響總體有限。目前,秋糧收獲近九成。

  大豆油料擴種成效明顯。今年,啓動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擴大糧豆輪作規模,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超過1500萬畝,大豆面積增加較多。夏收油菜籽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花生、油葵等其他油料作物呈穩產態勢。

  秋冬種進展總體順利。冬小麥播種過八成,冬油菜播種過七成。

  糧食有望再獲豐收 好形勢為何來之不易?<nextpage>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克服去年北方罕見秋雨秋汛、冬小麥大面積晚播、局地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應對南方局部嚴重高溫幹旱的挑戰,實現了夏糧、早稻增產,全年糧食生產有望再獲豐收。這樣的好形勢來之不易。那麼,這是如何實現的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跟往年相比較,今年的不利因素異常多,但是我們仍然獲得豐收。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今年,中央首次實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擴大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提前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205億元,先後下撥400億元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繼續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形成重農抓糧的強大合力。

  各地全力抗澇搶播、千方百計穩住冬小麥面積,擴種春小麥,夏糧面積繼續恢複性增長。早稻、秋糧面積也穩中有增。在關鍵時間節點,中央財政安排70多億元支持小麥促壯穩產,安排100億元支持秋糧抗擊高溫幹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全國晚播的小麥大概有1億多畝,占整個小麥的播種面積三分之一。面對這樣的一個情況,國家及時出台政策,把農業生產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采取超常規的、有力的措施,即使我們遇到不利的自然災害,我們也能够奪取豐收。同樣今年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出現了異常的旱情,我們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從全國來看,我們的秋糧豐收應該不成問題。

  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

  農業農村部表示,今年以來,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綫。<nextpage>

  前三季度,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加快發展。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培育了2到3個優勢突出、帶動能力強的主導產業,中央銜接資金用於產業發展的比重達到55%以上。累計幫助脫貧地區銷售農產品797.4億元,有力帶動了脫貧群衆增收。

  前三季度,全年就業幫扶任務全面完成。實施“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做好脫貧人口穩崗拓崗轉崗工作。9月底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達到3268.7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前三季度,監測幫扶機制進一步健全。截至9月底,超過65%的監測對象已消除返貧風險,其餘人員均已落實幫扶措施,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可消除風險。

  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底綫是如何牢牢守住的?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來之不易,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今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守住的底綫之一。面對上半年很多不利的因素,這一底綫是如何牢牢守住的?如何發現那些存在返貧風險的困難群衆?又如何有針對性地落實幫扶措施,消除返貧風險?來聽專家的解讀。

  專家表示,脫貧群衆內生動力增強,是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雖然上半年面對很多不利的因素,但是很多的脫貧農民他們都是自己要想辦法,通過就業,通過發展產業。外地或者出不去,就在本地創業業,這是沒有規模返貧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李國祥表示,各項幫扶措施,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nextpage>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各級政府都積極落實國家的部署,采取多種措施對我們的脫貧群衆,特別是我們的一些有返貧風險的邊緣戶,實施幫扶政策措施。比如有一些邊緣戶,面對這種返貧風險的時候,我們提供公益的崗位,通過國家實施重大工程,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此外,不斷健全的監測幫扶機制,也及時消除了返貧風險。

  前三季度我國農民收入平穩增長

  前三季度,我國鄉村富民產業培育壯大,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寬,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穩增長。

  農產品加工業穩定發展。前三季度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9月份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采購經理指數59.7%,為2021年以來最高水平。

  新產業新業態持續發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3745.1億元,同比增長8.8%。鄉村游、近郊游、周邊游不斷升溫,鄉村休閑旅游持續恢複。

  在產業帶動、就業創業拉動下,農民收入平穩增長。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實際增長4.3%、增速快於GDP1.3個百分點、快於城鎮居民2個百分點。

  農民增收保持較好形勢 “動力源”在哪?

  今年以來,因疫情多點散發,農民外出務工就業壓力加大,農資價格持續上漲,大幅推高農業生產成本等問題,都給農民持續增收帶來不少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收入平穩增長,是如何實現的?“動力源”在哪?來聽專家的解讀。<nextpage>

  專家表示,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農民增收的“動力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在鄉村振興產業方面,各個地方都采取積極的措施,抓主導產業,通過主導產業給農民創業提供機會,給農民就業,給農民增收,拓展空間。農民還可以通過入股,獲得財產性的收益,今年農民增收保持持續較好的態勢。

  今年以來,大部分農產品價格行情較好,農村電商等新業態蓬勃發展,也增加了農民經營收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對於農民來說,既豐產又豐收,所以說今年我們農民的增收形勢應該來說還是比較好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