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回歸生活,讓傳統技藝真正“復活”
http://www.CRNTT.com   2022-11-03 12:59:17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近日,滾滾獨龍江畔,從事非遺就業服務的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族手工藝協會會長曾劍君,因諸多媒體報導、轉發了他恢復獨龍族傳統植物染織技藝的事跡,一下子成了“名人”。

  在當地民族宗教及文化旅遊管理部門支持下,曾劍君帶著20多位獨龍族群眾,以天然植物為染料,成功恢復了紅、黃、綠等6種顔色的純天然染布法,“獨龍族傳統蕁麻染織技藝保護項目”取得進展。這意味著失傳70餘年的獨龍族傳統植物染織技藝初步“復活”。

  兼具綠色與傳統之美

  曾劍君從小生活在雲南貢山的獨龍江鄉。新中國成立前,這裡山川阻隔,冬春季大雪封山,近乎與世隔絕。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獨龍族先民利用蕁麻、苧麻、火麻等天然植物纖維材料,織染衣物和獨龍毯。“老一輩獨龍族人離不開獨龍毯,白天幹活將其披在身上遮風擋雨,晚上睡覺可蓋在身上禦寒。”曾劍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愛美的獨龍族祖先,用各種天然植物材料,把麻線染成紅色、黑色、綠色等顔色,再與原本呈白色的麻纖維交替著編織,仿佛“把彩虹披在身上”。

  新中國成立後,雲南開通了人馬驛道,人背馬馱,各種色彩鮮艶的布匹、棉麻線進入山鄉。

  “現成的材料便宜又省事,著色更牢靠,就很少有人再嘗試自己去染線織布了,傳統技藝也因此瀕臨失傳。”曾劍君認為,在現代染料行業市場上,合成染料因其色澤鮮艶、色牢度優異和生產高效被廣泛使用,但隨著其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們也開始重新審視它。

  而天然染料來源很廣,包括植物、動物、礦物以及微生物,其中植物染料有著種類繁多、原料獲取便捷等諸多優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