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現場圖 |
|
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榮致辭。 |
|
台灣銘傳大學講座教授洪孟啟致辭。 |
|
台灣成功大學特聘教授陳益源致辭。 |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11月5日,由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世新大學、台灣萬卷樓圖書公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全國台聯海峽兩岸文化研習交流基地、《海峽人文學刊》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九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台北會場”在台灣師範大學召開。來自海峽兩岸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共30多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在開幕式的致辭中,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閩台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榮、台灣銘傳大學講座教授洪孟啓、台灣成功大學特聘教授陳益源、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志宏、萬卷樓圖書公司總經理梁錦興,對此次會議的召開表達了衷心的問候與祝賀,并感謝兩岸文化發展論壇為傳承中華文化所做的努力,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所做的貢獻,指出:海峽兩岸文化相通、血脈相連,傳承中華文化是根植於兩岸同胞血脈中的文化自覺。兩岸文化發展論壇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盛會,也是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有利於凝聚兩岸文化共識、加速中華文化複興的對話與交流、團結海峽兩岸的命運共同體。
主旨報告環節中,台灣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林安梧發表了題為《中華文化的“母體意識”與兩岸文化的發展――兼及於“現代化之後”的反思》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林教授首先反思當代新儒學,指出其理論的“父性意識”有其限制,須得轉化。其次提出需從“父性意識”走向“母性意識”,從“心靈主體”走向“身心共同體”,解開“話語的論定”,回歸“存在之本身”;即由“我的”回到“我”,由“我”進而歸返天地,解開人的主體意識,歸返到天地原初的本源。如此才能陰陽和合、乾坤并建,這樣的“母性意識”,預取著往外開拓必須有一根本之源的回歸,正如老子所謂的“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最後祝禱在母性意識引導下,能促進兩岸的和平統合,并對現代性之後的人類文明起著療愈作用。
在學術交流環節,台灣知名學者圍繞“兩岸文教領域的深度融合與發展”,就“兩岸文學的審美價值與情感認同”“兩岸史學的共同書寫與史觀建構”等主題展開研討與交流。原“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所長蔣秋華的《淮海少年高明先生早年的經學著述》,梳理高明先生早年的經學著述,《詩六義說略》《易圖書學傳授考源》《連山歸藏考》及《易》學兩篇,并論述其刊布情況,在挖掘文獻資料方面做出貢獻。台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王隆升的《文史情懷與認同——對閩王王審知的追憶書寫及溯源考察》,從文學與歷史溯源的角度出發,以閩王王審知為討論核心,運用詩歌文本與家譜族譜之記載為材料,探討對於王審知的追憶書寫和自我溯源的考察。台灣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教授顔智英的《論宋詩中的“觀漁”意象》,擇取宋代描寫“觀漁”(以觀釣竿之外的漁事書寫為主)的30首詩作為代表,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分析歸納其主要三個意象:“游觀”“惜生”“抒懷”,并從海洋文化、思想、咏物詩學等視角具體考察其內涵與特征。台灣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林宏達的《楊仲謀〈瘦影詞〉的懷鄉書寫》,針對詞人楊仲謀的《瘦影詞》《瘦影詞續集》以及《瘦影詞後集》的懷鄉主題進行分析整理,一窺楊氏思鄉情懷。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創設計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莊育鯉的《歷史文化資產的活化與推廣——以基隆船舶為考察對象》,以曾經來到過基隆港的歷史船只為研究主題,架構基隆歷史船只影像(image)的“視覺體制”(scopic regime) 與淬煉在地性與文化性的意象,創造更多地方基隆海洋意識情感交流的核心價值。台灣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謝淑熙的《閱讀教學與人文素養——以〈論語〉為例》,從傳統的儒家思維探究《論語》所蘊涵的時代意義,并提出當前各級學校語文教育不應該墨守成規,應該推陳出新,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台灣空中大學助理教授蒲基維的《傳統文化經典的現代詮釋——以道家、儒家的經典為例》,對文化經典《道德經》《莊子》《論語》《中庸》《孟子》《荀子》及宋儒進行現代的詮釋,認為應借助教育、政治之媒介,將遠古聖賢所遺留下來的生命智慧發揚光大。台灣中華出版基金會董事長張維新的《兩岸出版交流合作的回顧與展望》,回溯兩岸出版交流合作30多年的發展歷程,經過了探索接觸、積極開拓、融合發展三個階段,并提出促進兩岸出版產業交流的四大建言:攜手提高華文出版在國際出版市場的影響力、合力提升兩岸數位出版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共築兩岸中華文化共同體、共同推進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國際傳播。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錫敏的《析論清代台灣本土畫家之繪畫風格與構成元素》,指出清代台灣本土畫家的畫作蘊涵著中國繪畫的筆法與時代元素,有傳統院體畫細致風格、有文人畫的筆墨氣韵、有浙派的灑脫筆趣、有揚州八怪的創新筆法,有閩派的地域風格。他們承繼了中國繪畫的傳統筆墨精神,在台灣為中國繪畫開創另一個新的格局。台灣萬卷樓圖書公司總編輯張晏瑞的《萬卷樓實習活動與兩岸文化交流的回顧與展望》,介紹萬卷樓實習活動與兩岸文化交流的緣起與嬗變、學習與交流的具體情況,對過去進行反思總結。并展望未來兩岸出版產業的實習交流,點燃兩岸之間學術、出版交流合作上更密切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