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北師大學子,陳正希望自己能像黃文秀學姐那樣,以自身所學回報家鄉,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工作崗位上去,“爭取為鄉村、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實事”。
2015年,90後張旺大學畢業後回到了家鄉陝西榆林,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這些年,他扎根一綫,足跡遍布400多個村莊,為當地留守和困境兒童提供專業服務,是孩子們眼中的“娃娃頭”。“我心目中閃閃發光的人是務實的、有根的,具有‘釘子’精神”。張旺覺得,做兒童保護工作貴在堅持,一定要願意深耕,願意堅守,才能看到孩子的點滴成長和變化,“這也是我們這份職業的幸福感和價值所在”。
調查顯示,52.4%的受訪青年認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人是閃閃發光的,52.2%的受訪青年覺得是有理想、有抱負,52.0%的受訪青年認為是在平凡崗位展現不凡。其他還有:不求回報、無私奉獻(51.1%),有知識、有涵養(48.4%),有領導能力(24.7%),長相出衆(9.8%)等。
如今,參與志願服務已經成為李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能給別人帶來一點幫助、一點溫暖,自己也覺得很幸福”。李晴感覺,當穿上那件志願者的馬甲時,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因為我代表著志願者隊伍的形象,也是我們青年的形象,不可辜負”。
調查顯示,超七成受訪青年認同“我的樣子就是中國的模樣”,表示不認同的比例僅5.3%。
現居成都的95後王樂認為,近代以來,無數英雄前輩靠著對信念的堅持和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使命感、責任感,與各種困難作鬥爭,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當代青年同樣是非常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一代。”他說,雖然現在一些年輕人會在網上吐槽,但當真正遇到大事時,同樣會竭盡全力、不惜一切地去完成交給他們的任務,“國家和社會完全可以相信我們”。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占26.7%,95後占17.9%,90後占32.9%,85後占11.6%,80後占10.9%。來自一綫城市的占31.7%,二綫城市的占35.5%,三四綫城市的占23.9%,縣城或城鎮的占7.0%,農村的占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