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不懈努力,黃河治理取得明顯進展,但同時,黃河流域依然面臨著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一是上游因水少導致的生態系統脆弱。黃河大部分匯流區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致使水資源嚴重短缺,儘管多年來不斷加大上游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但由於生態恢復難度極大且過程緩慢,生態系統總體依然比較脆弱,且極易發生退化。二是中游沙多和部分河段污染嚴重。黃土高原是入黃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也是造成下游黃河淤積和河床抬高的“病根”。通過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措施,以及修建淤地壩和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中游入黃泥沙量已大幅減少,但面臨超大洪水時,淤地壩和水平梯田仍存在潰壩坍塌風險。此外,由於黃河中游地區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環境污染積重較深,導致部分河段污染較為嚴重。三是下游地上懸河依然複雜難治。“黃河寧”的關鍵在於地上懸河治理,尤其是加強從鄭州市花園口到台前縣孫口河段標準化堤防建設和導流工程建設。泥沙淤積、河道擺動、地上懸河等老問題尚未徹底解決,下游灘區因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引發超標準洪水的風險依然存在。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戰略要求,有效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系統質量,使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共同抓好大保護。首先,聚焦重點區域,通過自然恢復和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降低人為活動過度影響,加快重點區域荒漠化治理,遏制生態退化趨勢,恢復重要生態系統,加強上游水源涵養能力建設。其次,突出抓好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護天然林,持續鞏固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穩步提升城鎮化水平,通過城鎮“點”上的高質量發展帶動流域“面”上的高水平保護,逐步改善中游地區生態面貌。最後,推進下游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建設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加大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促進下游河道生態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態環境改善,開展灘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
協同推進大治理。黃河污染表現在水裡、問題在流域、根子在岸上,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推進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城鄉生活污染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強黃河支流及流域腹地生態環境治理,推進黃河水淨、岸安、河暢。
科學調控水沙關係。圍繞以疏為主、疏堵結合、增水減沙、調水調沙,健全水沙調控體系,健全“上攔下排、兩岸分滯”防洪格局,強化綜合性防洪減災體系建設,構築保障沿黃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穩固防線。同時,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提升水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
主持人: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如何,怎樣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
單菁菁(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黃河是一條資源性缺水河流,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面臨的最大矛盾,也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
從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來看,大部分來自地表水,其中農業用水耗水占比較大。2020年黃河流域總取水量為536.1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79.5%,地下水占20.5%。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總取水量中,農業用水占65.3%,工業用水占10.6%,生活用水占13.9%,生態用水占10.2%。2020年黃河流域總耗水量為435.3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81.3%,地下水占18.7%。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總耗水量中,農業耗水占64.7%,工業耗水占10.6%,生活耗水占13.2%,生態耗水占11.5%。
水資源管理方面,黃河流域各省份都制定了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設立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排污納污三條“控制紅線”,開展了重點領域節水控水攻堅戰、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等工作,全面加強用水總量和用水強度目標雙控。例如,2020年5月,黃河流域啟動用水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對沿黃各省份2273個取水口進行現場監督檢查,完成了105.6萬個取水口信息的核查登記工作,對水資源超載地區實行暫停新增取水許可制度。2020年,黃河流域累計有6個省份13個地市黃河幹流和支流地表水、4個省份62個縣級行政區地下水的超采水源被暫停了新增取水許可,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不過,目前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仍然存在水資源過度開發、低效利用、涵養能力下降等問題。黃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46毫米,為長江流域的40%;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647億立方米,不到長江流域的7%,在10個水資源一級區中位列倒數第三位(僅高於海河區和遼河區);按照國際標準,根據《2021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和各省份常住人口計算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021年黃河流域9省份中,寧夏、山西、河南、山東4個省區屬於極度缺水區,陝西、甘肅、內蒙古3個省區分別屬於重度、中度、輕度缺水區,祗有青海和四川水資源相對充裕。在水資源緊缺背景下,黃河不僅要滿足流域人民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還擔負向華北平原等流域外地區生態補水的任務。例如,2020年黃河累計向河北調水18.33億立方米,助力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白洋澱水質改善。黃河成為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最高的河流之一,上游的河套平原等地區是優質小麥主產區,改革開放以來該地區蔬菜等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而且中上游地區承接了部分東部地區轉移的鋼鐵、化工、有色等高耗水產業,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這些地區用水多而效益低,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矛盾。例如,2020年寧夏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51,每噸農業用水創造的增加值為5元,不到山東的1/7。此外,受長期以來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黃河流域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相關研究顯示,1986年至2020年黃河河源區濕地面積減少了20.8%,水源涵養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明顯降低。
針對上述問題,建議著重從促進人水和諧、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強化水源涵養等方面入手,突破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瓶頸,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有機統一。
一是以促進人水和諧為目標,落實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一方面,堅持以水定地、以水定產。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出發,進一步優化黃河流域糧田農田布局和農業種植結構;採取經濟手段限制蔬菜等高耗水農業種植面積無序擴張,鼓勵西北乾旱地區種植優質小麥,積極發展旱作農業;參考各地區水資源環境禀賦,進一步優化黃河流域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中上游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時,將企業用水強度和排污水平作為重要准入門檻。另一方面,堅持以水定人、以水定城。以水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考量,合理確定城市規模,科學引導人口流動,促進人、產、城、水協調發展。
二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加大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節水,推動農業節水技術研發應用,提高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和單方水糧食產量;著力強化工業節水,以財政資金補貼和政策規範引導高耗水行業企業採用節水新工藝,提高工業廢水重復利用率;鼓勵引導生活節水,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對老舊漏損的供水管網設施改造,推動雨水、再生水、非常規水源利用,從供水和節水兩端發力,保障城鄉用水安全。
三是以優化水資源配置為方向,推進水權交易制度改革。進一步從法理上明確水資源的所有權、取水權、用水權概念以及權利主體,奠定水權交易的法律基礎;推進水權交易工作,特別是水資源豐富但使用效率不高的地區,以新試點促進水權活躍交易,提升市場化水資源配置能力;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根據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在充分考慮黃河流域水資源條件、生態環境狀況、區域用水狀況和節水水平、洪水資源化利用等基礎上,統籌當地水和外調水、常規水和非常規水,對“八七分水”方案進行優化調整,使黃河水資源配置更好地服務於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四是以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為重點,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一方面,加強系統治理,推動不同部門在治沙、治草、治田、治林、治山過程中落實治水要求,提升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穩定性;另一方面,將流域視為一個整體,統籌推進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江河湖庫、岸上岸下協同治理,逐步恢復河湖、濕地生態功能,在系統性生態環境保護中穩定水量、提升水質。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