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評觀察: 香港科創如何破解人才環境之困
http://www.CRNTT.com   2022-12-01 00:33:42


發佈會現場(中評社 陆文煜攝)
  中評社香港12月1日電(記者 陸文煜)11月28日,團結香港基金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暌違4年的香港“創科博覽”將於今年12月12日至22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博覽會以“科技引領未來”為主題,將呈現國家“十三五”規劃期間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以來的科研成果,推動香港社會把握創科發展機遇,引領香港年輕人深刻認識國家。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鄭李錦芬介紹,“創科博覽2022”的主題為“科技引領未來”,將集中展出50項國家級創科展品,涵蓋航天、陸地、深海、智能與生物科技五個領域,通過實物、模型、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數碼互動等元素,全方位展示國家“十三五”期間取得的創科成就。

  其中,待展出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火炬實物,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祝融號”一比一復原模型,“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模型等展品均為首次在港亮相。

  科普活動涵蓋超3場專題活動、38長科創講座、12場科創示範、23場科學表演、10場親自STEM工作坊和450場科普影片。據悉,往年入場觀眾超七成為學生。香港科學院創院院長、“創科博覽2022”顧問團召集人徐立之表示,希望今年的展覽可以讓市民充分瞭解並深度認識國家創科方面的發展成就,啟發年輕一代對未來創新科技和研究的興趣、胸懷貢獻國家創科發展的大志。

  筆者認為,“創科博覽2022”將為市民打開一扇博覽之窗,點燃科創熱情,打造全城科創氛圍,值得期待。科學研究是人類探究自然的永恒使命,也是創新科技產業的源頭。早在2018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亦大幅著墨創科發展的具體措施。從科學研究中產生的人才和技術力量,是香港邁向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必要條件和基礎。 

  在筆者看來,香港突破人才困局,重在“享”人才而非“搶”人才。香港坐擁世界一流學府,基礎科研能力有一定優勢,香港需要重點關注科研資助、人才培育、科研成果轉化以及青年人裝備自我等方面的未來方向和發展。目前全球人才大戰競爭激烈。11月初,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宣佈參與創立深圳醫學科學院。除了出台優惠政策吸引人才留在香港之外,香港還應當盡力打造條件,探索人才共享新模式,實現人才資源的流通和共享,激發專業人才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期望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引領之下,香港進一步加強與內地高校及科技界的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另外,還要進一步打造香港科研和初創的良性生態環境。香港的經濟結構獨特,貿易物流和金融服務分別占GDP的20%左右,製造業外流,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香港的未來,是發展創造基於科技與研發的知識性經濟,除加大財政投入科研力度以及吸引人才和企業回流香港,還要“讓香港經濟再工業化,為科研及初創建立完整的生態環境”。需進一步打造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成果孵化基地,在創業孵化、成果轉化、國際技術轉讓、科技服務業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除了發展新產業之外,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香港應立過去工業化的成果,加大力度在新一代半導體、食品科技、健康科技以至綠色科技製造業發展,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再工業化”。

  筆者相信,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支持,將為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帶來前所未有的黃金機遇,有助於香港實現經濟轉型、促進經濟增長,解決深層次矛盾,打造多元化、有活力的新經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