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泉州絃管台高校生傳承 保存漢代相和歌遺風
http://www.CRNTT.com   2022-12-09 00:47:15


南管演唱時,歌者執拍,以制樂節,保存漢代相和歌遺風。(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新竹12月9日電(記者 黃文杰)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學生,8日下午受邀擔任陽明交通大學《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活動開場演出,分別透過南北管樂曲傳遞歷史傳承,這群年紀輕輕的學生,透過琵琶、二絃、洞簫等樂器,歌者執拍,以制樂節,保存漢代相和歌遺風。唱唸法也有古風,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等師長給予肯定。

  台灣常看到的南北管演出,演出者多半上了年紀,這次看到年輕一輩有了傳承,耳目一新。特別是南管,不少音樂學者認為,南管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活化石”,這個活傳統在台灣仍然以傳統口傳方式繼續在台灣流傳,與大陸泉廈地區的南音唱奏風格有了明顯差異,也看到大陸樂曲影響著台灣,一代傳一代。

  北藝大老師指出,南管音樂,在泉、廈地方,稱為“南音”,盛行於閩南語系的地區,包括泉州、廈門等地,大約在明代以後傳入台灣,唱唸法猶存古風,字音以泉州鄉音為主,故亦稱“泉州絃管”。

  它的演奏方式,保存唐代大曲坐部演奏的遺制,演奏時以上四管為主,稱為“簫管”,若“上四管”與“下四管”,加上“噯仔”一起演奏,就稱為“十音”。
 
  為了推廣南管音樂,演出前特別解釋靈魂人物與樂器,以五片長形木塊製成的“拍”,演奏時由演唱者執拍,在每個拍位上擊出聲響,以控制樂曲速度。
 
  歌者執拍,以制樂節,保存漢代相和歌遺風,琵琶、二絃、洞簫等,也取唐宋舊制;樂曲名稱也沿用歷代詞牌或曲牌等。來自大陸的樂曲在台灣有了傳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