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限價措施表現出兩個特點。”徐坡嶺分析,一是講究分寸,既限制俄羅斯能源收入,但也允許俄羅斯獲得最低水平的利潤,以便其繼續向外輸送石油;二是留有餘地,價格上限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每兩個月審查一次,留有浮動空間。
此次“限價令”緣何幾經博弈?崔守軍分析,俄羅斯是全球原油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供應源頭之一。在穩定全球石油供應與減少俄石油收入兩者之間達到平衡,是美歐基本目標。最終限價方案其實是美歐對俄原油出口問題的“折中”之舉:一方面要滿足歐美限制俄石油收入的目標,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將俄原油“趕出”國際市場,維持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穩定。
并非對俄制裁“靈丹妙藥”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近日在《非市場機制:對俄石油限價的後果》一文中指出,此次美歐為俄羅斯海運石油設定價格上限,“標志著自由國際貿易開始終結”,這種先例可能成為國際市場普遍效仿的不良做法。同時,60美元價格上限非常接近俄羅斯石油當前出口價格,這意味著西方此舉效果有限。俄羅斯可能拒絕對歐盟的海上石油出口,但并不意味著將完全停止對歐盟石油出口,將繼續向中東歐國家如匈牙利供應石油,然後再運往歐盟國家。這樣一來,歐洲人采購的燃料就更貴了。俄羅斯也將尋求繼續增加對亞洲國家石油出口。
“目前,歐洲面臨能源危機、高通脹以及經濟衰退的巨大挑戰。限價舉措如果引發俄方反制,進一步改變能源市場走勢,可能反噬歐洲經濟。”崔守軍說。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日前刊文指出,石油限價等美西方對俄制裁措施并非“靈丹妙藥”。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相比天然氣,石油市場全球化程度更高,若該市場重演歐洲天然氣危機,則波及範圍將更廣。石油限價對俄羅斯的傷害越大,該機制的反噬風險就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