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應進一步加大中小企業紓困的財政金融政策力度
http://www.CRNTT.com   2022-12-15 22:10:30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據21世紀經濟網報道,日前,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2022年全國工業企業負擔調查評估報告》。此次調查評估涉及工業企業近8000家,其中,小微企業占比55%,民營企業占比達82%。該調查顯示,隨著國家出台的多項惠企政策以及減負舉措逐步落實,企業生產經營得到改善,市場活力正加快恢複。

  該報告是防疫政策調整之後第一個針對中小企業現狀發布的報告。雖然從報告內容看,地方不斷發布惠企措施,特別針對中小企業有專門措施,如重慶,雲南,廣東,浙江近日都發布了系列措施。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需要中央層面發力,有專項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撑政策。

  經過三年的新冠疫情,目前中小企業存在存活難、就業少、後勁弱三個問題。就中國目前采取的政策而言,保就業還有很大的增量政策空間;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流動性可及保生存;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政策促進中小企業綠色化和數字化雙轉型,增強發展後勁。建議推出1000億規模的“助力畢業生就業過渡計劃”和中小微企業“緊急狀態下失業減緩援助”項目保就業。啓動“疫情緊急資產購買計劃”,將中小微企業發行的商業票據納入其中,額外釋放1萬億元流動性。組建1000億級別的中國服務業轉型升級和重組基金,提供股權融資,并明確規定用於數字化轉型的最低資金預算比例。

  疫情三年來須長遠考慮的主要後果之一是要防止對中小企業造成的衝擊成為持久的經濟創傷。要面對三個重要問題:第一,中小企業存活問題。中小企業貢獻了中國90%以上的經營主體,是經濟主戰場。但是,2022年我國小微企業主體退出速度明顯加快。根據孫文凱等的研究,2022年上半年,注銷小微企業達430,8224戶,同比分別超過了2021年、2020年和2019年同期的9.44%、64.16%和8.38%。第二,就業問題。中小企業貢獻了中國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是就業蓄水池。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今年城市青年失業率接近18%,幾乎是2018年的兩倍。今年上半年16到24歲青年調查失業率的歐洲可比數據為13.9%,美國為8.6%,都遠低於中國。同時,我國今年還面臨創紀錄的1076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第三,中小企業發展後勁問題。中小企業貢獻了中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是創新源泉和產業鏈關節。新冠疫情加速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疫情之前中國僅有8%的中小企業處於數字化轉型踐行階段。疫情暴發後,微軟和IDC公司的調查表明,中國63%的被調查企業試圖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應對疫情衝擊。騰訊研究院最近發布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研究報告(2022版)》表明,超過40%的中小企業在內部管理、營銷數字化方面進入實踐階段,SaaS模式已成為數字化應用主流。目前,支持中小企業綠色化、數字化轉型財政金融政策力度還不够,需要進一步加強。<nextpage>

  先前,我國已采取了一系列財政金融政策應對上述三個問題。為了穩就業,我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圍繞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降費率”+“返保險金”的存量政策。重點是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按不超過單位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60%(在2022年度提升至90%)返還中小微企業。其他的主要措施包括開展“以工代訓”鼓勵企業擴大就業崗位;一些地區實施一次性擴崗補助或招錄補貼政策(如重慶、上海);教育部聯合財政部實施“宏志助航計劃”等。但是,就目前我國保就業的政策來看,直接拿出真金白銀來對衝失業還有很大的增量空間。歐盟、英國,以及包括美國的現實經驗都表明,在應對新冠疫情諸多財政金融政策中,最見成效的可能就是直接發錢保就業。因此,要加大保就業的增量支持政策力度。

  為了提高中小企業的存活率,目前,我國主要采用降費、減稅、降准、加大普惠信貸等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效果。僅僅降稅費就達到5000億元規模。2022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目標規模為1.6萬億元。盡管如此,我們認為還有必要進一步提高中小微企業流動性,以更大的力度穩住中小企業這個主盤。

  在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我國已出台財政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政策、一系列支持“專精特新”的財政金融政策。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至100%并加大中小企業研發補貼。但對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服務業中小企業“雙化”轉型(綠色化、數字化)尚未構建成體系的支持政策。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貢獻大,但是中國服務業的生產率遠遠低於中國制造業。在我們看來,疫情反複期也是我國服務業徹底轉型升級的歷史性轉機時期。這就需要系統地構建服務業轉型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現階段應進一步加大運用財政金融政策給中小企業紓困的力度。只要能穩住中小企業,就能穩住增長、就業、收入,就能持續地產生“專精特新”,就有望打通產業鏈堵點、接通產業鏈斷點、出其不意地突圍“卡脖子”難點。穩住中小企業能產生由點帶面、由近及遠、由一生三的功效。

  我們的政策建議如下:第一,聚焦中小企業勞動力市場,極力加大綜合政策力度穩定就業。我們認為可以考慮在央、地兩級財政聯動下,通過特別貨幣政策工具或特別債券發行等多種金融創新方式相結合,推出1000億規模的“助力畢業生就業過渡計劃”和中小微企業“緊急狀態下失業減緩援助”項目。前者直接拿出真金白銀補貼各類招聘畢業生企業的工資支出,預計可以明顯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後者直接拿出真金白銀補貼受疫情影響被迫休假員工工資成本(如,50%的比例);中小企業法定病假工資退還;工作崗位保留獎勵(如,每個崗位12000元/年);對餐飲、旅游、交通物流三個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實施振興補貼;實施短時工作制津貼補助鼓勵企業創新就業方式。

  第二,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存活問題,進一步采取積極政策保持流動性充裕。我們認為除了已有政策之外,可以考慮進一步結合常規與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額外釋放1萬億人民幣的流動性。央行可以考慮擴大定向融資操作規模、啓動“疫情緊急資產購買計劃”,將中小微企業發行的商業票據納入其中,降低了銀行和政府的再融資成本,增加銀行可貸資金。可以考慮過橋貸款、付款假期、貸款展期、實施政府性擔保貸款新措施,增加中小企業中央擔保基金撥款等供給端政策。在需求端,可以考慮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團結基金”,一方面按照營業額損失的一定比例,對申請企業發放經濟補貼;另一方面,精准補貼固定成本,用於租金、貸款利息、固定資產維護等,加強資產負債表,提高中小企業償付能力。

  第三,抓住疫情倒逼中小企業轉型的機會,采取有效政策措施促進綠色化和數字化雙轉型。我們認為,在現有政策之外,可以考慮實施年度投資津貼鼓勵企業加大“雙化”轉型資本品投資;組建1000億級別的中國服務業轉型升級基金;同時對直達實體的信貸計劃進行進一步細化,鼓勵服務於轉型升級的服務業中長期貸款;鼓勵有利於增進效率提高社會福利的兼并重組。地方政府主導的基金可以拿出一部分資金出來盡量撬動社會資本,組建服務業轉型升級和重組基金。一方面,為服務業中小企業綠色化轉型、數字化轉型、複原活力三重目標的實現提供股權融資,并明確規定用於數字化轉型的最低資金預算比例;另一方面,對符合一定規模、技術和重要性條件的、受新冠疫情衝擊嚴重的地方服務業企業進行資本重組,讓企業煥發新的活力。

  還可以靈活運用“揭榜掛帥”等政策工具加大對服務業中小企業研發和創新(R&I)的贈款和金融支持。加大服務業中小企業的數字技能培訓和專業咨詢服務,提高服務業中小企業參與當地創新生態系統的機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