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明年經濟增速或超預期
http://www.CRNTT.com   2022-12-18 21:16:20


  中評社北京12月18日電/據大公報報道,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整體通脹率高逾8%。美國聯儲局加息幅度為40年來最激進,全球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所以在投資市場上出現非常罕見的“四殺”格局,股市、匯市、債市,包括加密貨幣市場都出現一系列極端行情,把這些放在一起,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2022年,這就是“熵”。

  “熵”(entropy)是物理學的概念,它代表混亂的程度。這種混亂程度毫無疑問在2022年持續放大,所以可以說今年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熵”增階段,就是混亂不斷叠加。這是基於什麼原因?我覺得它更多深層次反映的是全球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一系列短期的混亂因素和一些長期的內生積累混亂因素正在發生深層作用,共同引致非常劇烈的“熵”增階段。

  造成“熵”增有六個原因。第一個是百年一遇的公共衛生危機,引致全球滯脹和供應鏈失序。

  第二個是全球兩極分化和“K形複蘇”,使得保護主義盛行。

  第三個是基礎科學的天花板效應對生產力發展形成瓶頸。今年我們看到摩爾規律,包括很多東西都在失效,經濟世界真正感受到了技術瓶頸,這對實體經濟的全要素生產力的下行造成長期影響。

  第四個是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系統性轉變的過程中發生一些斷層與矛盾。我們會認為數字經濟取代傳統經濟,包括數字貨幣取代傳統貨幣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是并不是那麼容易到來。加密貨幣市場今年劇烈下行,包括數字經濟的瓶頸,正好反映經濟模式的轉變不會一帆風順。

  第五個是文明衝突和大國博弈造成地緣政治緊張。3月份俄烏衝突爆發,直到今天還沒有結束。地緣政治的更多不確定性,是長期博弈和歷史演進中的必然現象。<nextpage>

  第六個是從自然的角度看,2022年是太陽黑子活動比較弱的一年。之前我也做過分析,經濟活動是非常受到能量輻射影響,在太陽黑子活動極少年,往往是經濟金融失序的年份。歷史上一些非常有名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發生的年份,很多都是太陽黑子活動的極少年。

  上述六個角度,從政治、經濟、地緣和自然都看到它共同形成了2022年的“熵”增階段,這是短期突發性的因素和長期內生積累因素的共振。

  疫情衝擊消退 市場重回均衡

  我們再分析2023年,發現“熵”增的階段正在迎來轉折,相信會進入“熵”減的階段。為什麼會由“熵”增變為“熵”減?我覺得有兩方面關鍵的原因。第一個是短期的因素開始出現轉機,一些造成“熵”增的因素已經處在極端的狀態,它現在正在往好的方向轉變。年末隨著新冠疫情的一系列變化,我們感覺到這個事情也迎來終結。

  第二個是長期的因素有望獲得改善,均衡回歸正在產生一種正向的作用力,積極的因素正在不斷積累。

  2023年全球經濟將會結束過去共3年整體的“熵”增的階段,開始迎來“熵”減過程。全球政策的有所作為和有效協同,是推動“熵”減的核心動能。

  經濟社會永遠都是裹挾向前,過程是退二進三。我們的努力和一系列付出,都對抗衡“熵”增的宿命帶來幫助,但要知道“熵”減的過程是痛苦,要付出努力和成本。這個代價是什麼?就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還要承受滯脹壓力所帶來的挑戰。<nextpage>

  2023年全球的滯脹格局也會延續,但是供應鏈的重塑、產業鏈的優化、結構性的調整和全球化的蓄勢,也會培養一些新的動能。但是如何去實現讓“熵”變得更小一點?只有兩個方向的努力值得期待。第一,要讓封閉的系統變得更加開放,也就是要打開自己,打開世界,這是第一個努力的方向。第二個努力的方向是系統內部要變得更加活躍,更加有生命力,就是要提升系統內部的競爭力。這實際上是從“熵”增走向“熵”減的兩個最關鍵因素。第一,變得更加的開放;第二,變得更加的具有競爭力。這也是我們預判明年全球經濟政策和主要方向的關鍵。

  總結一下,過去3年新冠疫情引致的供給衝擊,帶來了短期的滯脹和長期的全要素生產力下行,全球經濟遭受重創,金融市場巨幅震蕩。經濟的頽勢也伴生并引致非經濟層面秩序的紊亂,地緣政治高度緊張,全球化暗礁四伏,這就是“熵”增的過去。

  未來“熵”減之路雖然遍布荊棘,但是前景可期。2023年是全球經濟踏上“熵”減之路的轉折之年,一方面造成混亂和失序的內生因素進入到了能量衰減期,這將為“熵”減創造條件。

  另方面,追求平衡與秩序的外生努力將逐漸釋放正能量,這將給“熵”減提供幫助。這就是我們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個主綫邏輯。

  三大投資方向 避險轉向布局

  對於明年策略,應從避險轉向布局,我個人建議有三個重要大方向。  第一,要對均衡的回歸保有耐心。無論是實體經濟還是金融市場,2022年和2023年的連續滯脹和大幅調整都是一種均衡回歸的方式,但某程度上出現了明顯的“超調”。

  今年港股一度失守15000點,美股錄得巨大跌幅,前期很多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調整,從方向上是合理的,但從幅度上明顯“超調”了,當趨勢發生一些大的轉變之後,就會往另外的方向進行調整。一些區域、行業、市場出現的“超調”,將會在今年底和明年初迎來糾正的機會,這也是今輪反彈的核心動能。是次反彈不是由於實體經濟的恢複或好轉所導致,而是由於整個預期的變化,“超調”的一種反向恢複所帶來的,所以要對均衡回歸保持一些耐心。<nextpage>

  第二,要對“熵”減努力保有期許。“熵”增對應的是金融市場的貪婪和恐懼,“熵”減則對應的是自律和自強。所以在“熵”減的努力上,無論是制造業,中國內需的提振,還是整個全球產業鏈的重塑都會帶來一種新的行業性機會,也是值得我們去把握的。

  第三,重要的布局方向是對人類未來保有信心。雖然過去3年經歷了一種傷筋動骨的“熵”增,但是仍要相信經濟社會永遠裹挾向前的。雖然經濟未來進化的方向上碰到一些挑戰,但是長期還會迎來大發展的一種契機。金融市場的一些主題,特別是關於經濟發展未來進化的主題,雖然在過去幾年,特別是2022年經歷調整,但是未來還是會有很大的機會,這是我對全球經濟的一個整體判斷。

  我是宏觀經濟學家,又是一個長期以香港為基地的經濟學家,中國經濟的現代化給整個中國資產估值的回歸帶來一種長期動能。中國經濟一些重要的積極變化正在不斷發生,絕大多數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愈來愈關注,主要關注點在兩方面。

  第一個是什麼時候可以恢複,將會以怎樣的速度走向正常?現在中國經濟的韌性還是蠻強的,這種韌性是企業家、民衆有一種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中國經濟有個特點,就是給一點陽光就會非常燦爛,所以恢複的速度可能會非常快。我個人判斷,中國明年經濟是非常有可能會超預期的。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預期明年經濟增長大概是4.5%至5%左右,但我相信中國經濟恢複的速度,在這樣一種韌性的加持,在政策快速轉變所帶來的利好持續釋放的作用下,可能會有一個超預期的表現。
<nextpage>
  激勵政策助力 激發長期潛能

  第二個是中國經濟長期的增長速度未來將會變成多少?未來5年、未來10年,為什麼大家會這麼關注?因為很多長綫基金投資中國資產,他們現在都要考慮一個問題,特別是歲末都會考慮明年將會給中國市場多少的份額?這就涉及到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判斷。所以我覺得所有經濟學家都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長期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影響下,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將會變成怎樣的一個數值區間?這個數值區間還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整個全球經濟、全球的投資,實際上是對整個長期潛在增長速度的一個比較的結果。我相信中國經濟的長期潛能還是非常充沛,關鍵是如何用宏觀政策和一系列微觀激勵的手段,來讓潛能有更多的發揮。關於中國潛在經濟增長速度的測算,以後有機會跟大家再做更多的交流。

  總結一下,全球經濟確實正處於非常重要的轉變階段,過去3年經歷了“熵”增的過程,混亂不斷叠加。但是今年一系列負面因素正逐步迎來終結,更多積極因素正在發揮作用。全球和中國的政策正在逐步轉向,聚焦於實體經濟的恢複,相信2023年將會是全球包括中國踏上“熵”減之路的一個關鍵起始階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