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5日電/據大公報報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至16日召開,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複的基礎尚不牢固,但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會議釋放出一個信號:就是中國已經進入後疫情時期,明年將迎來美好春天。
若今年是穩經濟,明年就是拚經濟。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應在拚經濟中發揮中更大作用。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拉動經濟增長要靠“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5.4%、13.7%、20.9%,分別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3、1.1、1.7個百分點,可見消費的重要性──就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十四億中國人更支撑了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盡管疫情持續近三年,國人始終相信疫情陰霾會散去,中國就會迎來“報複性消費”。這是穩固中國經濟的基礎,也是確保中國市場活力的源泉,更體現中國市場和社會的信心。
今年疫情多點散發、局部爆發,北上廣深等一綫城市因疫情而出現的內需梗阻,尤其是和生活物資密切相關的綫上配送不暢,綫下門店關閉和攤點撤離,讓市場主體和社會民生充滿焦慮。這意味著,近三年疫情形成的市場慣性和社會焦慮,不僅對生產鏈和供應鏈帶來嚴重影響,也衝擊了末端消費。更糟的是,末端消費不振,將導致全社會需求收縮,造成供給收縮,引發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層層叠加,形成惡性循環,加上外部環境動蕩不安,從而動搖我國經濟恢複的基礎。
從需求看,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跌5.9%,跌幅較10月顯著擴大;供給衝擊方面,供應鏈受阻,企業生產面臨缺芯等生產要素短缺問題;預期轉弱方面,11月制造業PMI為48%連續兩月低於榮枯綫,居民預防性儲蓄增加,企業中長期投資意願不足。
消費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活起來,內需就好起來。因此,抓住消費的牛鼻子,等於把准了拚經濟的任督二脈。畢竟,消費最終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做大做強消費蛋糕是拚經濟的關鍵。而且,消費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必須通過政策設計和市場挖潛的方式不斷注入活力,確保消費動能持久澎湃有力,才能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nextpage>
擴大消費則是給消費引擎注入增壓動能。一方面是擴大消費領域,如果說疫情前綫上消費已經成為日常消費主流,疫情則使消費場景更加多元化從綫上、綫下到綫上綫下融合消費。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疫情所致的綫上消費“100米梗阻”和綫下消費門店和攤點的缺失,凸顯市場點對點消費模式的不足,基層社會治理參與到居民消費中去,補上了消費末端的不足。即使疫情過去,市場配送加公共服務的末端消費增值模式,也會為公衆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
中央打出組合拳激活消費動能
另一方面則是消費升級。這兩年的電商消費,不再是刷單式的狂歡盛宴,而是平台方、銷售方和消費方理性互動的消費升級。畢竟,營銷噱頭少了,定價機制和服務模式規範了,商品質量提升了。人們不再關注電商消費的量化排名,更注重電商消費的質量。加上新技術新載體的加入,電商消費也融入數字經濟的大盤。更重要是,疫情期間全球能源價格的攀升也使中國新能源車消費成為最大亮點。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借力已經形成的市場先機,將為消費引擎注入真正的增壓動能。
中共中央、國務院早前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提出九個方面三十一條具體舉措,包括促消費、促投資、城鄉協調、供給質量、市場和流通體系、改革開放、共同富裕、安全保障能力、實施保障等內容,也為如何激活消費動能提供了政策組合拳。
當然,最終還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費動能。民衆荷包鼓起來,才能消費、敢消費。在這方面,既需要增加就業和提高全社會的工資待遇,又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力量,回饋給民衆相應的補貼或者針對性地發放“紅包”刺激消費。
消費不是單純的買賣,而是融合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要素,并和人們心理密切相關的複雜行為。因此,提振消費動能,既要開足馬力拼經濟,想方設法調高收入,努力實現發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