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http://www.CRNTT.com   2022-12-29 08:43:28


   
  這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作出的主動選擇。經濟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技術體系等,要求發展方式與時俱進。改革開放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發揮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抓住經濟全球化重要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機會,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帶動了經濟高速增長。現在,中國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解決這些難題,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使發展轉向更多依賴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
  
  這是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並且可以提供巨大的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帶動外循環。中國已經具備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從需求潛力看,中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人群的超大規模市場。從供給潛力看,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6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研發能力不斷提升。從供求雙方看,我們具備實現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諸多條件。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可以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實現高質量發展。
  
  找准發展關鍵點
  
  文章認為,在新征程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此,必須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一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國內循環的動力。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高標準市場體系,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國內循環的內生動力。
  
  二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高國內循環的可靠性。無論是提升創新能力還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都需要一個完整的、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作為依托。因此,必須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高產業現代化水平,增強國內循環的可靠性。
  
  三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挖掘國內循環的潛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係健康的關鍵因素。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形成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新局面。
  
  四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拓展國內循環的空間。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高質量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實現資源空間優化配置。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建設基於比較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更好助力現代化建設。
  
  五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繫互動,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加快建設貿易強國,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建設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