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漁農舊村城市化 “種田”變“種樓”
http://www.CRNTT.com   2023-01-07 10:52:14


  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據大公報報導,村後有山,山上多石,石白且巨,故曰“白石洲”。整個白石洲由白石洲、上白石、下白石、塘頭、新塘五個自然村組成。過去村民主要是靠出海打魚、養蚝、種地為主。1959年,國家在白石洲及附近一帶建立沙河華僑農場,占地約12.5平方公里,村民都轉為農場職工,上世紀80年代中期,農場一分為二,成立了華僑城集團公司和沙河實業集團公司。

  1992年,深圳特區推行農村城市化,各村成立股份公司,農民變股民。但是,白石洲的村民只得到城市戶口,其他政策一直未兌現。失去土地的農民不能種田,只能在宅基地上“種樓”。白石洲有過三次“種樓”高峰。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的拆瓦房,第二次是1992年前後拆祖宅,蓋起三四層的樓房。隨著租客越來越多,2000年前後村裡的違建樓也越蓋越高。有時候上面來檢查,打掉兩三層,沒過多久村民又悄悄蓋上。

  因為歷史欠賬,政府也只能默許村民靠“種樓”獲取房租收益的行為。但由於沒有形成自己的集體經濟,白石洲村民生活水平比臨近的大衝村落後了一大截。與其親大佬華僑城相比更是天壤之別,華僑城一早就成為高端小區,其“高大上”形象是深圳面孔的代名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