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http://www.CRNTT.com   2023-01-16 08:18:00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新征程上要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民生事業夯實執政之基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崔玉麗文章表示,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人心。我們黨從成立時起,就高度重視民生改善和社會保障。早在1922年,黨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設立工廠保險、保護失業工人等改良工人待遇的主張。瑞金時期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設專章規定了社會保險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務院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逐步實行勞動保險制度”的要求,於195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毛澤東同志指出,“要把衣、食、住、用、行五個字安排好,這是六億五千萬人民安定不安定的問題”,強調恢復社會生產以保障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社會保障作為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礎民生工程,穩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始終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鄧小平強調:“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中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要時刻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治國有常,利民為本,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祗有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才能守住人民的心,築牢黨長期執政的堅實根基。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文章強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辦好各項民生事業、補齊民生領域短板。新時代十年來,我們黨採取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持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一是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近一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6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二是不斷健全完善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就業質量顯著提升,就業結構持續優化,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三級網絡不斷健全。三是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健全,全民醫保目標基本實現,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四是優化收入分配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城鄉、地區、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經過持續奮鬥,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十億四千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更多改革成果可及性增強,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