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堅持以開放合作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放眼國際、拓寬合作,初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這體現了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決心,也為構建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光明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輝、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學傳播中心助理研究員趙宏偉文章表示,創新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開放為創新提供了重要基礎。開放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創新是引領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要以開放聚創新之勢。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通過國內外人才、資本、技術等創新資源的流動和交換,促進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
文章指出,創新組織呈現網絡化、專業化,創新鏈跨地區、跨國布局。自主創新要建設開放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塑造開放創新生態,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努力打破制約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祗有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才能進一步優化創新要素資源配置、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近年來,中國堅持以開放合作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放眼國際、拓寬合作,初步形成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科技領域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面向全球的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對全球創新資源的聚集能力不斷增強。國際化科研製度和環境更加完備,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更加便利,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科技合作體系。
但應認識到,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中國科技創新資源相對分散、重復,創新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流動不暢,統籌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要素能力有待提高。中國在開放創新生態建設方面仍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全球創新網絡融入程度亟待提升、國際創新合作生態亟待豐富、創新營商環境亟待優化等。
文章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需要秉持“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理念,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探索構建更加自主、協同、開放的制度,搭建包容互惠的國際科技合作平台,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創新資源,著力打造有利於創新要素融通匯聚、創新成果共享的新生態、新格局。
首先,要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堅持科技創新領域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匯聚各方資源,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優化頂層設計,建立科技開放合作戰略政策體系。統籌國家和地方、企業、科研院所和行業發展不同層面需求,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時期開放合作總體戰略。強化制度建設,破除阻礙開放創新生態建設的制度藩籬。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最佳實踐,探索實施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配置的突破性政策。穩步擴大技術創新領域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性開放,並推動中國在科技創新法律、知識產權保護、行業技術標準、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進一步完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格局,讓政府間合作機制更加完善、民間交流合作更加活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