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小田改大田”後的鄉村巨變
http://www.CRNTT.com   2023-01-26 18:19:35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據新京報報道,2017年開始,湖北省枝江市問安鎮就開始分批“小田改大田”全鎮有14萬畝耕地,目前已經完成9萬畝“小田改大田”,剩下的5萬畝預計明年全部竣工。鎮裡分管農業的副鎮長田學軍說,“小田改大田”一是轉型現代化農業,二是應對農村老齡化。

  兩個月前,三爹打來電話,說老家正在改造農田,整日機器轟鳴,昔日地貌已經大變樣了,下次回來估計你都不認得了。

  我的老家在湖北省枝江市問安鎮,地處江漢平原西部邊緣地帶,也是書本上描繪的魚米之鄉,房前屋後種滿了水稻。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總是農田交錯,小溪流淌,蟲鳴蛙叫的一番場景。

  春節回鄉,昔日的水塘溝渠很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筆直的機耕道,兩側是四四方方的大塊農田,感覺家鄉正在悄然巨變。

  小田連成大田

  多年前,我就向北方的哥們吹噓,當你們三天才能洗上一次澡的時候,我一天到晚泡在湖泊或池塘裡解暑,當你們為買上一條新鮮魚跑遍市場時,我扛上魚竿片刻就有。

  生於斯,長於斯,我對中部省份的鄉村,有著太多的記憶。

  南方田地不同於北方,數百年來,村裡的田地交錯分布,有灌溉便捷的平坦水地,有靠天吃飯的小坡度旱地,大小不均,大者兩三畝連成一片,小者是兩三分地攏在一起的三角形田地,可謂是錯綜複雜,形如蜘蛛網。而上世紀70年代末的“包產到戶”,村民又在田間壘起條條尺許寬的田埂,以保障農田分配得公平。<nextpage>

  我的記憶裡,種地就是牛耕犁耙、肩挑背馱,春末在遠處的農地貓腰插秧,秋初又貓腰收割水稻,然後父親用兩頭尖尖的扁擔挑回家門前的曬穀場,跑一趟下來,衣服能擰出汗水。

  秋收後,我就坐上堆滿稻穀的木質板車,水牛拉著去糧食收購站交公糧,長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現如今,田埂被推平,一塊塊小田消失了,連成足球場般的大田,旁邊的公示牌告知,正在建設高標准農田。

  村支書吳海洲告訴我,村裡的7000多畝耕地,去年秋收後開始“小田改大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8至10畝一塊大田,一些邊角料的地也改成一兩畝一塊。第一年改造1600畝,待今年秋收後再繼續逐步改造。這是國家項目,800萬元的投入也由國家財政花費,不需要村民承擔一分錢。

  兩個緣由

  為什麼要搞“小田改大田”?問安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田學軍說,一是轉型現代化農業,二是應對農村老齡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個年頭了,廣大農民分到自己的田地,生產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耕種模式,也有了歷史的局限。

  父親告訴我四個字:掙不到錢。<nextpage>

  鄉親們幫我算了一筆賬。耕種1畝地水稻,一年種一季,算上種子80元、機耕70元、肥料130元、農藥60元、灌溉30元、除草30元、收割70元等,成本500元左右,這并不包括人工成本。然而,當地水稻畝產1100斤,去年市價每斤1.2元,一畝地純收入也就800元左右。如果家裡的地少,靠種地已難以養家糊口。

  吳海洲坦言,要靠種地養家糊口,至少種上50畝。在我們村,種50畝以上的有20多戶,100畝以上的大戶僅有10多戶,大多三口之家,也只有10幾畝地。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化肥、農藥價格均已翻倍,但是水稻價格未能上漲,一直在0.8元至1.2元每斤,近40年來最高的一年在2019年,每斤1.5元。不過,農業稅的取消緩解了農民部分壓力,從上世紀90年代每畝上交100元左右農業稅,到如今每畝政府補貼100多元。

  與種地相對的,是打工的收入。即便在當地打零工,成年勞動力一天也有200元的收入。

  52歲的高喜叔叔就種有120多畝地,一年下來有10萬塊錢收入。他說,如今農村一個正常家庭一年也需2萬塊錢的開支,他抱怨不如打工,兩口子出門一年,吃喝不算,也能帶回10萬。

  那麼,我們村的老齡化嚴重嗎?<nextpage>

  吳海洲說,村裡戶籍人口1400多人,2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村裡留守的主要是60歲以上人群。村裡種糧大戶最年輕的都是70後,村裡轉一圈,除了老人,就剩下老人了,將來誰來種地?

  問安鎮政府提供的全鎮老齡化和外出務工人員數據顯示,全鎮常住人口34290人,其中60歲及以上10680人,占比31.14%,去年外出務工人員10085人,占比29.41%。也就是說,全鎮每三個人,就有一個60歲以上了,還有一個外出打工了。

  旱澇保收

  父母和鄉親們不知道的是,2017年秋收後,全鎮就開始分批“小田改大田”了,土地都是來年5月1日前交還農戶,趕上插秧,不誤耕種。全鎮有14萬畝耕地,目前已經完成9萬畝“小田改大田”,剩下的5萬畝預計明年全部竣工。

  “小田改大田”的投入每畝2000元。改田之初的2017年投入1.2個億,至今累計花費3個多億了,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農戶不用交一分錢。

  對於財政收入去年僅兩千多萬的我們鎮,單憑全鎮之力這是不可想象的浩大工程,自古未有。

  田學軍說,這些年來糧價低,關鍵是“靠天收”,旱澇對於農戶都是滅頂之災,而改大田後的高標准農田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就連綠化都考慮在內,包括農田有標准的機耕道、溝渠、水電、泵井等,遇上水澇可導入蓄水湖泊,遇上幹旱有深挖的機井,具有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的特點,也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基礎。<nextpage>

  更為關鍵的是,高標准離不開高技術水平和高質量管理,除了機械化耕種外,互聯網、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也是重要方向。

  此外,高標准農田建設後,農田撂荒閑置地會被杜絕,利於農田的流轉,引進企業或大戶來經營。

  我們鎮上有一個現成的實例。

  目前承包本鎮最大片農田的是一家國企,有1000多畝地,所產糧直供我們當地的國家糧食儲備庫。

  這家企業一開始就打造智慧農業,全程機械化科學耕種。他們應用衛星遙感技術,對某塊地未來兩個小時會不會下雨,都能科學監控到,還在試驗無人機耕種的可行性。“他們不是靠經驗種地,而是科學,相信要不了多久,1個人種1千畝可實現。”田學軍說。

  現代農業是將來的趨勢

  “小田改大田”,對於我們村而言,是一個關系到家家戶戶的大事件。我所詢問的鄉親們都很支持。東一塊西一塊的農田本就零亂,加之田埂過窄,哪裡有機耕道方便?拖拉機、收割機一路到田間地頭方便?

  父親也曾抱怨小田的零碎,現在家家戶戶已經不再飼養耕牛,拖拉機耕地、收割機收割早被大家接受。但是,每到春耕秋收,大機械要跨越重重小田,才能抵達雇主田地時,矛盾也就出來了。“拖拉機從已插苗的地裡過,或收割機穿過還未收割的水稻地,是否都需要給田地主人賠償?”<nextpage>

  “小田改大田”如火如荼,農田改造後,大田能不能達到種植要求,會不會偷工減料?父親年前一直在地裡盯著施工隊,如護食的老母雞。

  施工隊一再給父親解釋,不必擔心,說他們是有合同的,改造的地是否滿意,農戶是需要確認簽字的,否則負責工程的公司也拿不到錢。

  鎮裡在建設高標准農田之前,都經過了村村摸底,對相關土地情況一清二楚,同時也借助衛星遙感技術測定來科學規劃。

  “小田改大田”後,農田由誰來耕種?

  田學軍和吳海洲都認為,將來村民可以自己耕種,也可以租給別人耕種,更可以交給村集體代管,但公司或國企土地流轉後進行現代農業是將來的趨勢。

  據了解,改田之前,每畝土地租金300元左右,改田之後,村支書吳海洲估計可達到400元。副鎮長田學軍介紹,全鎮來說,每畝土地的租金在400元至650元不等。

  田學軍坦言,種植水稻效益低,按照以前農戶自己耕種小塊田的精細模式,畝產純收入800到1000元不等,而“小田改大田”後,從全鎮大戶種植情況看,畝產純收入200到500元不等,只有依靠少人力、高技術、大面積耕種,才會有利,將來種地賣糧的會以大戶為主。不過,國家都有補貼給種糧戶,購買了保險的農田,遇上天災絕收後,也有每畝千元的賠償。

  最為新奇的是農田代管模式,吳海洲介紹,你可以理解為托管,農戶如不願意自己耕種,又不願意出租,村裡可以找合作社代管農田,由合作社投資耕種,按市場價核算成本,待糧食豐收後將糧食給農戶,農戶支付合作社成本費用。

  “有些農戶需要糧食,自己年紀大了又種不了,這就是針對現今農村老齡化的一種耕種方式。”田學軍說。<nextpage>

  我三爹羅志權58歲,是村裡能折騰的人,年輕時販賣過生豬,他種地最多時也有40多畝,是把好手。

  我問三爹,改大田後,你何不借機成為種糧大戶,弄上幾百畝?他躍躍欲試,轉而又說,成種田大戶,投資也不少,像樣的收割機和拖拉機,加起來接近30萬,壓力不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