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30日電/據大公報報導,文化產業發展理應多元化,惟新春期間內地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卻未有在本港上映,觀眾大感失望。有本地電影界人士認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電影是文化產業一部分,電影發行不宜僅僅停留在單純商業行為的定位上。
此外,同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韓國,其影視製作風靡全球,令國家的軟實力大增,背後是韓國政府多年來大力推動的結果。有專家認為,香港可借鏡韓流的成功例子,並抓緊內地電影發展的好勢頭,令香港的影視市場百花齊放。\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餘風、黃山
“去年3月,國家電影局《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中,設下2035年成為電影強國目標,並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電影發行是文化產業一部分,而非純屬商業決定。”香港電影製作人及時事評論員冼國林質疑:“是否任由電影業只是一個商業決定?”他指出,香港與祖國一脈相連、文化相承,應引入更多的國產好片,讓香港的觀眾多些選擇,並充當好橋頭堡作用,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推向世界。
韓國“四管齊下”催穀電影業
1998年韓國總統金大中提出“文化立國”發展戰略,翌年即推出《電影振興法》幫助電影發展,當地政府一直視電影為文化產業,並作為21世紀國家發展的重點產業加以大力扶持,其間投入大量金錢和政策,韓流文化得以迅速發展並風靡全球。冼國林表示,在法律層面,韓國先後通過《電影振興法》、《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等法律,進入21世紀,《文化產業振興五年規劃》、《文化韓國願景21》等一系列文件也相繼出台。
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韓國政府沒有以直接插手的辦法,而是在背後助力及發功推動電影業發展。當地電影發展結合民間資本與政府資金,投資主要分為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資金、大企業為代表的財閥資本、投資公司為代表的金融資本及網絡融資為代表的社會資金,“四管齊下”為電影業注入強心針。冼國林提出,香港同為資本主義社會,相關政策有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