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網評:別讓“養老金認證”跑不過謠言
來源:東方網 作者:張濤
記者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獲悉,目前,各地正在有序開展2023年領取養老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工作。與往年一樣,參保人員可在上次認證後的12個自然月內任意選擇時間進行認證。(1月31日《新華網》)
最近,網絡上流傳“2023年養老金認證時間提前,退休人員必須在1月份完成待遇資格認證,否則養老金將會停發”等說法,引起部分網友擔憂。對此,人社部通過微信公眾號緊急辟謠:“認證在12個自然月內進行一次即可,不需要趕在一個集中的時段進行。”
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是國際通行做法,主要是為了建立反欺詐機制,防止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被冒領,維護基金安全。為方便老年人認證,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早在2018年5月,人社部門就取消了領取養老保險待遇資格集中認證,並在各地逐步構建了以信息比對為主、社會化服務和遠程自助認證相結合的認證新機制。
目前,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人臉識別認證,老年人可以通過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網站或“掌上12333”等官方手機應用,進行人臉識別認證;二是大數據比對,社保經辦機構通過與公安、民政、衛生健康、交通運輸等部門實現數據共享,不需要本人進行任何操作,即可完成認證。三是社會化服務認證,高齡老人和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可以提出上門認證申請,社保經辦機構會提供上門服務。認證模式為遞延式認證,認證周期為12個月,領取待遇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做認證,並自動往後延長下次認證的時間。此外,如果老年人逾期沒有辦理認證,養老金被暫停,只要主動和社保局聯繫並按要求完成認證後,就會恢復養老金發放並進行補發。
應該說,現在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已經很人性化,切實做到了“寓認證於服務、寓認證於無形”。在這種情況下,為何依然出現“1月份不認證停發養老金”的謠言,值得深思。這說明優化養老金認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供給側”,沒有有效對接“需求側”。相關部門已經“過河”,一些老年人還在“摸石頭”。這種信息不對稱,給了謠言滋生蔓延的土壤。
對此,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強宣傳,讓廣大老年人充分瞭解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政策,因人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認證方式,消除“不認證就停發”的焦慮。同時,加快推進大數據比對認證,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盡量減少對老年人的打擾。此外,嚴厲打擊涉老欺詐行為,一些不法分子故意散播“不認證就停發養老金”的謠言,是為了以此為幌子推送虛假網站,誘導老年人填寫身份證、銀行卡等信息並從中牟利。有關部門不妨順藤摸瓜,揪出背後試圖渾水摸魚的騙子,從而淨化網絡秩序,維護老年人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