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植根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23-02-07 10:31:25


  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網評:植根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閻西原 房廣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中華美育精神的沃土,在鍛造人們的心靈情感品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和運用蘊含其中的民族審美特質,對於堅持文化自信自強,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之美,領悟中華美育精神的精髓。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發展的結晶,在中國傳統文化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引導並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學藝術、教育科學、宗教風俗等的發展。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們認識到自然宇宙與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應“上下與天地同流”,天、地、人三才相生共存。領略自然宇宙的生物氣象,感悟天地的仁愛和博大,使人的生命趨於至善,使人的精神得到提升,這種人文與自然相和諧的境界,一直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目標。如“安貧樂道”的人生幸福觀使人們感悟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追求富貴,而是探求天下之道。在《論語》中孔子教導他的弟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古人的“樂道”是一種認知和精神層面的幸福感受,一旦擁有這種感受,哪怕物質生活再貧困,也能體驗到人生的快樂。傳統思想文化資源的積極之處,就在於把個人的修養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統一起來,塑造更加健康的價值觀念及精神面貌,如“禮樂教化”的美育原則、“內聖外王”的做人準則、“知行合一”的實踐路徑等等,這些傳統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地積澱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意識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深入挖掘傳統器物文化之美,傳承中華美育精神的藝術形式和技藝。中國古代詩文、繪畫、書法、建築、雕塑、音樂和戲曲等本身就是傳統藝術形式,同時又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從傳統民間工藝,到飲食文化,再到名勝古跡等,都體現著中華民族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是美育的重要教育資源。中國原始彩陶有許多世界級的珍品,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廟底溝的花瓣紋彩陶盆,圍繞著彩陶進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賞,能在彩陶有限的圓面中體會到一種無盡的意味,而這種“游目”正是後來中國繪畫和中國園林的一個基本審美原則。中國遠古青銅器也有許多世界級的珍品,如商代的後母戊大方鼎、西周早期的伯矩鬲等,體現出中國藝術厚重質實的一面。中國古代建築,從有據可依的西安半坡原型住房和大型房屋開始,就一直與自己的文化觀念和與之相適應的審美趣味緊密相連,如“天圓地方”體現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念,後來又隨著文化的發展逐漸豐富。陵墓雕塑的優秀作品如霍去病墓的馬踏匈奴、乾陵的飛馬等,宗教雕塑的優秀作品如敦煌彩塑中的菩薩,都是世界一流的藝術珍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詩經》、《楚辭》、先秦散文與漢賦、唐詩宋詞、元雜劇與明清小說,都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在整體上呈現出一種中和之美,委婉曲折,含蓄深沉,正是中華民族平和、寬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徵在文學中的積澱。傳統器物文化資源使人們進一步瞭解中華文化,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