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持續保持對華關稅施壓,試圖通過技術管制、出口管制、產業補貼、搞貿易集團化等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但這反而加快東亞經濟內部整合。美國對華貿易霸凌只改變了東亞內部分工結構,但未改變東亞在全球製造業中的地位。這與美國追求的製造業回流、“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工人優先”發生衝突。美方挑動貿易戰無法改變反而加深了中國在地區產業鏈中的中心地位。美國希望用高規格、高標準的貿易規則來“更新”國際經濟秩序,以“印太經濟框架”來重新規劃地區整合,以價值觀為紐帶重組供應鏈、推動所謂“可依賴夥伴”間的自由貿易,但它拿不出更多市場來滿足地區製造業不斷擴張升級的需求,地區內部市場的擴張與強化就成為必然。美國意圖難以達成,根源在於其重振製造業與東亞製造業在整合中更快更好發展形成矛盾。
中國發展帶動地區產業鏈和貿易整合,還有RCEP加持,都顯示全球化生命力依然強大。但這還只是第一步。東亞區域的貨幣秩序仍是美元體系,區域仍暴露在“美元陷阱”的風險之下,貨幣政策深受美元走勢影響。區域國家多是能源資源進口方,但未形成統一的能源安全合作安排,區域國家也未能利用“大客戶”身份形成議價合力。區域國家主要以製造業立足,但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仍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域外需求可能大幅萎縮,域內產業衝突也可能加劇。
更長遠看,隨著美歐產業保護主義抬頭,東亞地區與北美、歐洲先進產業衝突可能升級。日本等個別國家可能會在產業發展方向上主動配合美國的調整,希望進一步融入美西方產業鏈,導致區域整合路徑更為複雜。況且,美國一直是區域的強大存在,不斷利用歷史紛爭、地緣矛盾、安全擔憂等干預區域整合。在中美複雜博弈下,東盟次區域的一體化進程反而得到各方支持並快速深化,成為影響地區整合和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南亞、中亞以及西亞也在不同程度加深與東亞經濟的聯繫。總之,全球化在逆潮下越來越以地區化呈現帶來的以中國為龍頭的地區產業鏈整合,雖然不一定能決定地區一體化的方向,但無疑會產生巨大影響。未來的地區一體化進程將繼續在複雜博弈中尋找路徑,尋求新的平衡。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廖崢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