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天上水”。每到雨季,港口匯集地表徑流,通過泵站輸入濕地,防止了落入港區的雨水直接排海造成污染,每年可承接利用雨水40餘萬立方米。
處理“煤污水”。智能除塵裝置等產生的煤污水,被引入3個污水處理站,每年可處理205萬餘立方米。處理後不僅可得清水,還可將沉澱下來的煤泥加工成煤餅出售,每年創收900多萬元。
用於過濾、儲存壓艙水、淨化煤污水和雨水的“兩湖三濕地”由原有垃圾場、空閑荒地改造而成,相互連通,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循環利用系統。“這些水都將逐步回用到生產中,每年可減少淡水使用成本1900餘萬元。”懷全說。
曾經的煤港亂,變成了如今的港區美。“兩湖三濕地”內,充足可循環的淡水,滋潤著港區綠樹紅花,更引來了魚兒游、鳥兒飛,將灰頭土臉的港口變成了一座鳥語花香的“海岸花園”。
黃驊港的“綠”不止於此。“我們還組建了智能科創團隊,將‘煤塵防治可行技術’等綠色發明應用於各個生產環節,最大限度減少人工操作,實現碼頭岸電全覆蓋,持續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環境保護部經理董傳博說。
去年8月,黃驊港煤炭港區被中國港口協會評為“五星級綠色港口”,成為全國唯一入選五星級的專業化幹散貨類港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進‘零碳、無廢、生態’港口建設。”董傳博表示,將進一步推進光伏系統、儲能系統、制氫等可控負荷的聚合和協調優化,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推動黃驊港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