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HXI准直器飛行件進行詳細標定和測量過程中,由於現有設備達不到目標要求,一項重要測試結果一直不盡如人意。HXI主任設計師張哲帶領的技術團隊重新採購了高精度設備,並自行設計搭建了25米X射線束流測試平台。場地條件簡陋,團隊成員的吃住行需要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團隊成功獲得了91個子准直器的測試曲線。
“LST載荷提供了首個在萊曼阿爾法波段的全日面和內日冕的連續觀測。”LST載荷數據科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封莉介紹,LST包含太陽日面成像儀、太陽白光望遠鏡、太陽日冕儀三台子載荷。
2021年夏天,為如期完成太陽日冕儀的研發工作,封莉和團隊成員與技術難題展開“死磕”。“幾個人基本上是輪流通宵。”封莉回憶道,“從原始物理參數的模擬,到合成萊曼阿爾法波段的成像,再到給載荷研製方提供具體技術參數,大家面臨的挑戰層出不窮。”
“這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克服科技難題,實現我國太陽衛星探測多項零的突破,對大家既是挑戰又是動力。”“誇父一號”LST載荷科學團隊成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員盧磊說,“我們是一個‘24小時在線’的團隊,任何時間在線上拋出問題,都會有人立即響應,研討交流隨時都在進行。”
“從吃‘現成飯’,到‘燒大餐’給大家吃”
2022年10月9日,7時43分。
黃宇這一生都會記得,在那個秋意微涼的清晨,長征二號丁型運載火箭成功將“誇父一號”發射升空。
作為“誇父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助理、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黃宇親歷了“誇父一號”研製的全過程。他強調:“經歷4到6個月調試後,‘誇父一號’每天將產生大約500GB的科學探測數據,我們對太陽的研究將不再完全依靠國外的空間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