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讓文物“說話”,借考古“通今”
http://www.CRNTT.com   2023-02-15 10:15:58


  中評社北京2月15日電/網評:讓文物“說話”,借考古“通今”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達吾力江

  《2023中國詩詞大會》以“歡喜”“尋味”“燃”“天下”“十年”等別出心裁的主題串聯詩詞,結合文物、繪畫、工藝等不同文化元素,利用考古成果,發掘遺產價值,探察古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復原古代社會的千姿百態,再一次贏得了大眾關注。

  文物是中華文明的見證者,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縮影。考古與文物知識的普及與傳播,不應只停留於表面形態的片面展示,還可通過場景復原、沉浸體驗、實驗考古等多種方式對其功能、組合及在古代社會所扮演角色進行深入挖掘,多層次揭示文物蘊藏的歷史信息、文明要素,在豐富公眾歷史文化滋養的同時,激活文物在新時代的生命力。

  加強跨界合作,彰顯遺產魅力。本年度詩詞大會邀請18位民間出題人,亮出拿手絕活為選手出題,其中不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中國詩詞大會》用詩詞唱誦祖國壯美山河,用經典詮釋中國文化遺產,將中國古典美學傳統、思想觀念、道德追求巧妙融入新時代人民生活與社會發展,充分展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近年來,許多節目紛紛以歌舞形式講述文物故事、呈現遺產特點,受到觀眾青睞。舞蹈《唐宮夜宴》的靈巧生動、舞劇《只此青綠》的恬淡優雅,均是文化遺產與舞台藝術跨界合作的成功典範。2023年春晚上的舞蹈《錦綉》,從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中汲取靈感,使舞者在縱橫起伏的經緯織線上翩翩起舞,不僅表現了絲綢之路上的精美絲綢藝術,也用舞蹈方式演繹了古代絲織技術的精湛工藝,實現了考古文物的創造性轉化與展示,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