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傳統
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案》是美國對外貿易政策進一步向貿易保護主義方向發展的重要例證,其對新能源領域的傾斜並不能掩蓋旨在收割他國製造業、引導資金與生產回流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產業鏈脫鈎的政策本質。
出台《通脹削減法案》,源於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傳統。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1791年所著《關於製造業的報告》是最早從理論和政策方面闡釋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的著作。漢密爾頓支持以關稅壁壘保護美國製造業,避免本國產品與外國產品的競爭。漢密爾頓對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的堅持深刻影響了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設計。
二戰以來,美國歷屆政府都曾出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從20世紀50年代的美日紡織品摩擦,60年代美國與日本、西歐的貿易摩擦中出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至70年代美國貿易保護主義達到高潮,其政策一直延續至20世紀80、90年代,產生如所謂的“公平貿易”等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也使日美貿易摩擦達到頂點。特朗普政府上台後,美國全面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針對歐洲、亞洲等製造業密集的地區出台多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引發激烈貿易摩擦。拜登政府上台後,為了維護其國內政治平衡,保障自身經濟利益,部分繼承了前任政府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理念,出台了一系列經貿政策,最終促成《通脹削減法案》出台。
不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美國國內也一直不乏反對之聲,批評者認為其將不斷削弱美國作為國際貿易體系領導者的信譽。美世界政治評論網站日前發表《一個保護主義的美國不會成為全球的美國》的文章說,一旦盟友們認為華盛頓的全球安全角色只是為了維護美國的主導地位,而非為了更廣泛的利益,那麼聯盟就不大可能繼續存在了。
對全球經濟負面影響嚴重
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案》是較為典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即1973年—1975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後出現的以非關稅壁壘為主要保護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對世界經濟穩定產生嚴重影響。
“新貿易保護主義”常見政策措施即為補貼進口替代品生產以減少進口,且“新貿易保護主義”中的補貼在政策陳述中多不直接針對對外貿易,而是以解決國內經濟問題為借口。此次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的補貼行為凸顯“新貿易保護主義”特性,即補貼本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產品以減少進口。除補貼外,美國奉行“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常見手段還包括進口國貿易配額制度、政府優先採購本國產品、提高進口商品質量准入標準、徵收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反傾銷調查等多種手段。
“新貿易保護主義”對世界範圍內貿易與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是深刻的。分析者認為美國奉行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是導致世界貿易增長速度下降的原因之一,其致使商品流動性顯著降低,且可造成政策使用方與政策影響方同時受損的“雙輸”局面。
“新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對國際體系中的發展中國家造成更嚴重負面影響:首先,貿易保護主義常見於發達國家或在貿易體系中處於優勢位置的經濟體針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的行為中;其次,以眾多亞洲國家與部分南美洲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其國家經濟正常穩定發展依賴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或高耗能產業,而發達國家對此類國家工業制成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極易破壞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平衡,對部分小體量國家造成嚴重損失;最後,發展中國家生產、運輸、科研能力多落後於發達國家,其產品在發達國家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後更難參與進行國際市場競爭,並大多缺少針對性的有效反制手段。
貿易保護主義在國際體系中具有“傳染性”的特性,一個國家開始奉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後,相關國家為針對性保護本國利益不被侵害,往往也不得不採用相對應的保護政策。在1月22日法德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中,針對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案》影響歐洲經濟發展的現狀,特別提到將加強法德兩國在工業、技術和數字政策領域的合作,加強歐洲在綠色能源產業領域的戰略主權,並以其作為歐洲主權的基石。分析人士認為,《通脹削減法案》事實上促進了歐洲保護主義發展,強化了歐洲在經濟上的“抱團”意識,從而很可能加大歐洲與國際體系內其他成員國間的經濟壁壘。
顯然,美國“築墻圈錢”的利己主義政策正在破壞市場規則和國際經貿秩序,使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範圍加速發展,而這種體系性變化將嚴重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危害世界經濟復甦發展。
(作者:王棟、李安迪,分別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