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新型工業化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2-22 08:09:56


新型工業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
  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新型工業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選擇。

  深刻認識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內在關係

  南方日報發表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胡瑩、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鐘遠鳴文章表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物質生產實踐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工業化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工具能夠有效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工業化通過提升其他產業的生產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來實現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工業化實現的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為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條件。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內核和主體。現代化是一種全方位的社會變革,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制度、人的現代化等。工業化是現代化的顯著標誌,但是不能將現代化等同於工業化。在經濟現代化中包括了以工業化為主要內容的各個具體經濟領域的現代化。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道路蘊含在其現代化模式之中,現代化模式從整體上決定了工業化的基本方式和具體道路。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工業化是一個世界級現象,任何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在國際經濟中發展和推進的。起始於工業化的現代化推動了西方國家迅速發展,資本邏輯支配下的現代生產關係構成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實質,西方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是通過戰爭、掠奪、剝削和分化來實現的。西方的現代化模式被馬克思明確界定為資本邏輯支配下的野蠻擴張過程。工業化先發國家由於社會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衝突,已經顯示出其社會形態轉型的必然趨勢,這使得後發國家有可能為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探索新的道路。

  準確把握新型工業化的內在特徵與發展要求

  文章分析,中國的工業化道路,既是由社會主義的性質來決定的,又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時代之需。黨的十六大報告對中國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作出詳細部署並提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黨的十七大報告圍繞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範疇體系和目標要求,提出“堅持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方位,強調新時代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一新的歷史階段,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視野之下,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囯、質量強囯、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進一步完善了新型工業化的具體內容。

  新型工業化有別於西方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是對中國傳統工業化道路的遞進性發展。西方國家所走的是“先工業化後信息化”“先污染後治理”的工業化道路,這與其以資本邏輯為支配的現代化模式是一致的。西方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單向度地強調機械化和自動化,導致了物的支配性與人的降格。中國傳統工業化是外延式和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主要依靠物質資料消耗、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投資和出口來促進經濟增長,以資金密集型重工業為主導,工業發展對於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作用是有限的。新型工業化強調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管理創新來促進經濟增長,注重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協同發展,強調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和城鎮化程度提高的帶動作用。新型工業化是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同時,我們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高度重視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中囯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