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非遺工坊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3-04 14:04:42


 

  目前,該工坊已同時帶動超800名婦女居家靈活就業,人均年純收入增加超1萬元;15位優秀的綉娘自主發展實體銷售和直播帶貨,人均月收入超1萬元。“以前日曬雨淋、肩挑背磨才能掙到一點辛苦錢,現在我們‘背著娃兒綉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綉娘們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在農村,如果說婦女就業難,那麼殘疾人和老年人想找份養家糊口的營生,更是難上加難。不過,這些年陸續建起來的2500餘家非遺工坊,為很多殘疾人和老年人帶來就業的希望。比如,山東濟南友誼葫蘆非遺工坊安置38名殘疾人、脫貧群眾就業,每人年增收1.5萬至6萬元;河南淮陽蘆葦畫非遺工坊,累計培訓殘疾人803人,安置穩定就業96人,幫助近百個殘疾人家庭實現就業脫貧;湖南達興工藝品非遺工坊成功帶動10名殘疾人和8名70歲以上老年人參與就業,用一把小小的油紙傘,撐起了一片共同富裕的新天地。

  傳承的路子寬了

  “非遺工坊不僅是增加群眾收入的新路子,也是傳承保護非遺的好辦法。”清華大學教授陳岸瑛說。

  很多傳統非遺產品,主要靠傳承人憑借個人經驗進行製作,形式較為單一,造型、圖案、色彩等難以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非遺工坊面向國內外市場進行生產,這倒逼非遺傳承人,必須為非遺產品注入現代元素,讓產品既實用,又時尚。

  貴州施秉縣的苗家婦女龍祿穎,是苗綉代表性傳承人。她早年外出打工,後來返鄉創辦了一家苗綉非遺工坊,但產品銷路一度不佳。後來,龍祿穎與兒子龍宇,雙雙參加清華大學舉辦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眼界一下子開闊起來。

  回鄉後,他們將傳統苗綉技藝與現代時尚文化結合,邀請多位從意大利、法國歸國的設計師加入設計團隊,讓綉娘與設計師一起研究創作,開發出領帶、圍巾、披巾、苗族時裝、壁掛綉片、民間風俗畫等苗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