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賈康:民營經濟發展急需基礎理論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3-03-16 08:38:21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引出合乎邏輯的認識:民營經濟裡的企業主和管理者,他們的勞動,以及科研人員、教育工作者的勞動等等,都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最終實現的價值,是由馬克思《資本論》從第一卷到第三卷完整給出的“兩種意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種是指正常生產條件下以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製造某種商品使用價值所需的勞動時間,另一種是指社會總勞動中依“按比例”規律分配給該商品生產部門的必要勞動時間),這是綜合地決定於市場經濟的社會再生產整個競爭過程之中的。

  第三,從事勞動的人,是否擁有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他的勞動是否可以創造價值的問題,並不發生牽連或衝突。我們囿於過去的思維定勢,就在這裡被卡住了:有人說,資本家的勞動和工人的勞動難道是一樣的勞動嗎?那可以反問:他們作為共性的勞動,難道是不一樣的勞動嗎?其共性是抽象勞動,到了具體的社會過程中,由社會過程決定的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形成交換價值量,這有什麼不一樣?現實生活中,其實不僅企業主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擁有股權的員工、職業經理人,以及上市公司的持股股民,都是具有這樣的所謂生產資料持有主體地位的。我們早已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廣大的社會成員都可以持股,廣大的企業員工可以參加共同持股計劃,這裡面不能再沿用過去簡單的思維定勢,認為“資本家”與“非資本家”是截然分開的。

  凡是在社會再生產流程中從事勞動,包括民營企業家的管理與決策勞動的人,都應具有價值創造者的地位。不能認為不擁有生產資料的雇傭工人的勞動才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

  第四,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學術邏輯應該有的嚴謹性,我們可以知道,社會再生產中價值和可分配的剩餘價值的來源,應該包括生產資料占有者所從事的生產實踐活動,包括管理概念下的市場調查、方案設計、精神承壓、風險防範與經營拍板決策等相關因素。全面看待剩餘價值,應是由占有生產資料的雇主所從事的管理勞動、職業經理人所做的管理勞動,還有工人所付出的一線勞動共同創造的。

  第五,剩餘價值概念,絕對不是僅僅以“剝削”可以對應的概念——資本主義早年“血汗工廠”式的剝削,已經隨著法律法規、社會保障體系、工會組織及其功能等相關制度機制的發展而得以遏制。對於可能存在的資本影響收入分配的因素,理論上可認為包含部分不公正因素,有些人會認為這裡面有這樣不公正的“剝削”部分。這需要作出更為細致、複雜、全面的分析。

  至於“食利者”(那些似乎什麼事情都不做、只拿好處的收益者),直觀地看有股份制下依股權規範而取得紅利者,以及常規商業金融條件下的利息獲得者(廣大社會成員中凡有存款的人通常都有利息收入)。在這個意義上講,也並不能簡單地拿一個“不勞而獲”概念將紅利、利息說成是剝削,這是我們在傳統體制下就已經討論過的問題。依現代經濟學理論使用的語言,這些人按照“食利者”概念來說,至少有一部分是他們“用腳投票”而加入社會再生產的所謂“決策勞動”的風險回報,至於其他更複雜的因素,我們還得進行更多的展開分析。

  基於學理,可知經濟生活中商品價值、資本的利潤和可分配剩餘價值的形成,一部分來源於直接勞動,另一部分則來源於包括管理勞動在內的間接勞動。我國民營企業家的管理勞動,對於價值創造、經濟繁榮和現代化發展的貢獻不應被低估。

  馬克思主義的剩餘價值理論,應該合乎邏輯地延伸、擴大其理論覆蓋面與解釋力,進而為我們以科學精神深刻理解黨中央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更好地認識複雜勞動與管理勞動的貢獻,為肯定企業家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以及理性而全面地把握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並存問題,形成堅實的理論基礎。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賈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