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網評:對“假慈善、真行騙”必須零容忍
來源:東方網 作者:張濤
“‘擺拍式慈善’、‘表演式慈善’等假慈善行為嚴重違背慈善本意,有的甚至涉嫌詐騙。有主播因此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也有主播因此獲刑。廣大網友要提升防範意識,通過正規渠道奉獻愛心或尋求幫助,切勿掉入假慈善陷阱。”3月14日,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發出關於防範“假慈善、真行騙”違法活動的提示。(3月15日《澎湃新聞》)
近日,在某短視頻平台,自媒體博主“雲南波波”,發布了多條展示大涼山農村老人和孩子簡陋生活環境的視頻,網友看後直呼“太心酸”。但當地村民表示,其中的多條視頻都是“導演”的。其中一條視頻中,他“資助”一名老人3000元,但視頻拍完後,又收回了2800元。事後,當事人童某對自己擺拍虛假視頻並發布到互聯網,以吸引增加粉絲的行為供認不諱。因涉嫌尋釁滋事,其已被公安機關依法行政拘留15日。
近年來,短視頻成為越來越多的人記錄自己所見所聞的方式,但也有部分博主為了博眼球、蹭流量吸粉,通過拍攝賣慘、假慈善等虛假視頻來吸引關注。更不乏個別短視頻主播假借開展公益慈善活動之名,騙取廣大網友的同情和善款。“假慈善、真行騙”行為,既有失公德,更涉嫌違法。
《網絡安全法》明確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利用網絡從事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等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進一步指出: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內容的信息。《慈善法》則專門規定,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開展募捐活動,騙取財產。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假借慈善名義或者假冒慈善組織騙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
短視頻追求流量,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前提條件是合法合規,不能罔顧事實,編造謊言。“假慈善、真行騙”,不僅直接損害公眾的情感和經濟利益,更會帶來信任危機,戕害慈善事業發展的社會基礎。民政部發出防範“假慈善、真行騙”違法活動的提示,很及時,很有必要。有關部門和全社會必須行動起來,營造高壓態勢,對“假慈善、真行騙”堅決做到零容忍。
零容忍,一方面體現在違法必究,重典治亂。2016年9月,一段主播在大涼山搞假慈善的視頻刷爆網絡。事後,因犯網絡詐騙罪,兩名涉事主播分別獲刑三年八個月、三年六個月。有關部門應該加大執法檢查力度,運用大數據監督平台內容,暢通公眾投訴舉報渠道,對違法違規營利的主播予以清空粉絲數量,關閉直播打賞權限,取消廣告收益、流量分成等處罰,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機關。
另一方面體現在源頭治理,防微杜漸。日前,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有關部門應以此為契機,督促網站平台充分發揮信息內容管理第一責任人作用,嚴格落實政策法規要求,對涉及慈善活動的賬號加強名稱信息審核、專業資質認證、信息內容審核等常態化管理,切實防範一些主播通過造謠、炒作、製造“悲情戲”等手段,蓄意製造輿論“熱點”,傳播不實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