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用“智慧大腦”保護生態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23-03-20 17:18:22


  中評社北京3月2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高效監測、提前預判、科學監管

  用“智慧大腦”保護生態環境

  白洋澱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海南長臂猿實時監測方案、甘肅水利科學防汛“智慧大腦”……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發展迅速,賦能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如今,用數字科技“扮靚”環境、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治理創新實踐正在各地蓬勃展開。

  工作人員有“千里眼”

  在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環境工作人員只需戴上VR眼鏡即可從第一視角實時監測白洋澱水質變化,酸碱值、化學需氧量等水質數據一覽無餘。

  “這些監測數據來自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中國聯通相關項目負責人介紹,該網絡由無人機VR視頻監測設備、多功能無人船、應急監測車等設備組成,結合5G、北斗等創新技術,可將視頻監測設備所拍攝的河道生態情況及傳感器采集的水質監測數據實時回傳分析,這套監測體系大大提升了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科學監管能力。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數字科技正在助力“極度瀕危”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的監測與保護工作。猿鳴作為海南長臂猿野生種群保護的一項重要監測指標,其傳統采集工作由於長臂猿機警的天性、在樹冠活動的習慣,以及傳統聲紋采集設備數據存儲量小、人工采集費時費力等原因,開展十分不便。“監測隊員不僅要趕在天亮前去監測,而且也要看運氣,也許在趕到之前,長臂猿的叫聲就已停止,再去尋找就很難了。”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韋富良說。

  如何大幅提升海南長臂猿監測數據的可獲取性和時效性?華為“數字包容”項目組聯合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等給出了答案。通過一套由聲音監測終端、無線連接、雲服務和人工智能組成的實時監測方案,聲音數據可以全天候實時回傳雲端並實現90天長期穩定監測。同時,很多人工難以識別的長臂猿鳴叫聲還可借助算法被順利提取分析,目前識別準確率高達89.2%。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