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什麼是好事實事,要從群眾切身需要來考量,不能主觀臆斷,不能簡單化、片面化。
“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要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注重增強系統思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合理規劃、有序推進辦事項目,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領導幹部作決策幹工作時不能光算經濟賬、眼前賬,必須善於算政治賬、長遠賬,決不能‘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楊金衛說。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走那種急就章、竭澤而漁、唯GDP的道路”
“江蘇的發展,有一段時間,蘇南、蘇北不對稱,蘇北在發展衝動下,一度引進一些低端產業。響水,一聲暴雷,就是當時埋下的惡果。當時GDP上去了,但為若干年以後的災害性事件埋下了根。”
在江蘇代表團,有代表發言時談到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走那種急就章、竭澤而漁、唯GDP的道路。這就是為什麼要樹牢新發展理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也就在這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
早在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安吉縣餘村調研,聽說餘村下決心關停了石礦和水泥廠,當即肯定了這一做法:“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推動經濟增長,這樣的經濟增長不是發展。”“我們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寶貴的,也要有所不為,這樣也許會犧牲一些增長速度。”“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有所得,有所失……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要知道放棄,要知道選擇。”
2012年底,黨的十八大後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鮮明提出:“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
2020年的全國兩會與往年不同,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了背後抉擇的深謀遠慮:“我們追求的是經濟的科學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追求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美好生活。其實在追求這些的時候,也會間接推進國內生產總值降幅盡可能減少,但著眼點著力點不能放在GDP增速上。”
“不以GDP論英雄”,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遠見卓識。
“餘村從過去炸山開礦造成‘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人在餘村走,就是畫中游’,真的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餘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代表講述了餘村這18年來的變化。村強、民富、景美、人和,餘村2022年村集體經濟達到了130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64863元。
非凡十年,偉大變革,為高質量發展寫下最好的注腳。實踐證明,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範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