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我國人口負增長態勢:機遇、挑戰與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3-03-30 08:55:01


  中評社北京3月30日電/人口負增長是人口發展的歷史性趨勢,也是人類歷史上經歷很少的人口現象。過去幾十年,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已經或正在經歷人口負增長,並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人口增長正在放緩並將出現減少。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除去戰爭、饑荒等特殊時期,人口規模基本都處於增長態勢。然而,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發生轉折性變化,人口總量增長明顯放緩,2022年甚至下降85萬,未來將進入長期穩定的負增長。伴隨著世界和中國人口規模增長放緩,以及人口負增長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口負增長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和研究。部分學者分析了世界、中國人口負增長態勢特徵,探討了人口負增長與經濟增長問題,並提出了應對策略。

  人口負增長是我國人口發展的大變局,是人口轉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結果。長期以來,我們對人口問題的研究、人口規律的認識、人口政策的制定主要是基於人口增長模式下的經驗和探索,對人口負增長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對其機遇和挑戰的認識也還不清晰。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階段,亟需前瞻把握我國人口負增長趨勢,客觀認識人口負增長的機遇和挑戰,進而主動根據人口負增長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為此,本文主要利用聯合國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22》和中國人口普查資料數據,分析我國人口負增長趨勢性特徵,及其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總結部分發達國家應對人口負增長的經驗做法,並提出應對建議,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人口負增長趨勢性特徵   

  (一)人口負增長趨勢持續存在,短期漸進、溫和,長期加速、劇烈

  人口發展是長周期事件,人口負增長態勢一經形成將持續較長時間。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經歷了先快速增長後明顯放緩的過程,尤其是2017年以來人口淨增長連續多年“跳躍式下降”。2017年,我國人口規模超過14億人,2020年、2021年分別為141212萬人、141260萬人,分別淨增加204萬、48萬,接近零增長。據聯合國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方案預測結果,2022年我國人口達到峰值14.26億人 ,隨後進入長期負增長,2035年降至14.01億人、2050年繼續降至13.17億人,2079年降至10億人以下,2100年為7.71億人。

  對於一個14億體量的人口大國而言,未來10—20年我國人口減少規模較小,減少態勢平緩,但長期來看,人口負增長加速行進。2022—2035年我國人口規模年均下降188萬,2035—2050年年均下降564萬,而2050-2100年年均下降達到1091萬,人口負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總體來看,預計當前至2050年的30年減少約1億;本世紀下半葉的50年將加速減少5.5億左右。

  (二)生育水平低於更替水平三十年,積蓄巨大的人口負增長慣性

  受人口年齡結構影響,人口變動具有慣性特徵,且生育水平越低,人口負增長慣性積累越大。1949—1992年期間,我國人口快速增長是高生育水平帶動的,1992年總和生育率為2.05,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增長驅動力由正轉負,人口總量增長主要是慣性推動的。受婚育觀念轉變、現實約束等多重影響,近年來青年生育意願下降、轉化為生育行為的時間推遲,甚至根本不再轉化,導致我國出現極低生育水平且長期低迷趨勢。2017年全國生育狀況調查數據顯示,2006—2017年,我國生育水平長期處於更替水平以下。[6]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生育水平降至歷史低水平1.3,2021年出生人口規模僅1062萬,生育水平降至1.15。這些數據充分說明,近年來我國低生育率風險持續凸顯,人口負增長慣性持續增強。

  30年來低生育水平不斷累積人口負增長慣性,人口負增長是我國人口發展的確定性事件,且短期難以改變。即使現在總和生育率立即提升至2.1並長期保持,受累積人口負增長慣性的影響,我國仍將於2040年後開始人口負增長,並持續至2090年左右。若總和生育率逐步提升到2050年1.8並保持,我國人口負增長也將持續100年左右時間。

  (三)人口負增長加劇人口結構性矛盾,少子老齡化加速推進

  人口負增長並非所有年齡段人口同步下降。從人口年齡結構看,人口負增長進程中,老年人口不斷增長,少兒人口持續減少,這將進一步加劇人口結構性矛盾,導致人口年齡結構快速老化,並加速邁入重度老齡化社會。一般而言,少兒人口、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先於總人口下降,老年人口規模表現為持續增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規模於2012年達到峰值,而總人口達到峰值在2022年,即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先於總人口負增長10年時間。

  未來我國三、四十年的人口負增長,將伴隨著少兒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雙下降”,老年人口增長,人口優勢條件加速喪失。據聯合國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方案預測結果,0—14歲少兒人口比重從2020年18.0%下降至2035年11.0%,2050年為11.4%;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從2020年63.35%下降至2035年58.7%,2050年為49.8%;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則從2020年18.7%增加至2035年30.3%,2050年進一步提高至38.8%。到2050年,我國少子老齡化程度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步入世界上最嚴重國家行列。未來我國人口負增長、人口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的複雜人口形勢,無疑會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來重大挑戰。

  (四)人口負增長與人口流動相互交織,人口聚集和收縮現象並存愈發突出

  我國幅員遼闊,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大,人口流動遷移高度活躍,人口聚集與收縮並存現象愈來愈明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其中流動人口達到3.76億,跨省流動人口為1.25億。分城鄉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農村人口持續減少,從1995年的峰值8.59億下降至2020年的5.10億。未來人口城鎮化進程繼續推進,預計到2035年農村人口降至3.5億,比2020年下降1.6億左右,城鎮人口集聚與農村人口收縮趨勢持續。分省份看,2010—2020年,31個省份中25個人口保持增長,甘肅、內蒙古、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等6個省份出現了人口負增長,其中吉林和黑龍江人口降幅分別達到12%、17%,其他四省均在3%左右。

  伴隨著人口城鎮化進程,城市層面的人口集聚和收縮現象更為顯著。[7][8]目前,沿江沿海、省會城市人口仍明顯增長,同時局部性人口負增長已由東北地區大面積蔓延至中西部地區,2010-2020年期間全國333個地級市中已有146個出現人口負增長(見表1),廣泛分布在23個省份,東北三省幾乎全域性人口負增長,廣東、江蘇等東部發達省份亦有人口負增長城市。若從較小區域看,縣級、鄉鎮級單元人口集聚和收縮更加普遍。隨著總人口進入負增長,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的馬太效應將持續增強,預計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發達區域和城市群人口仍持續增長,而東北地區、農村地區、中小城市人口依然會繼續收縮。

  二、人口負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認識到人口負增長會引發複雜的社會經濟問題。現有研究普遍認為,人口負增長與人口老齡化短期影響漸進、溫和,[9]但長期弊大於利,可能導致有效需求下降,儲蓄和資本積累減少,投資萎縮,消費增速放緩,也會帶來科技創新能力下降,進而導致產業收縮、就業機會減少,經濟發展失去活力。[10][11]與國際上已進入人口負增長的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負增長出現在經濟社會大轉型時期,與少子老齡化、人口流動和分布調整相互交織,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人口負增長對社會發展領域的重大機遇和風險挑戰。
  (一)人口負增長的機遇分析

  一是巨大人口規模是我國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實現經濟穩定和自立自強的重要優勢。目前,我國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規模,2050年前人口規模依然保持在13億以上,2079年前在10億以上,到本世紀末仍在8億左右。巨大人口規模是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所在,也是其他發達經濟體都無法比擬的回旋空間優勢。[12]雖然人口和勞動力規模不斷減少,但是由於基礎教育持續普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質量提升,再加上大規模的老年人力資源待開發,我國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存量依然具有比較優勢。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各細分行業有效發展,形成了更加追求創新和變化、更加偏好新產品和新體驗的消費文化。在數字經濟、共享經濟、供應鏈浪潮推動下,超大人口規模將會釋放源源不斷的消費潛力,推動生產供給能力持續升級,確保產業生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能夠增強經濟自立自強的競爭力和持續力。

  二是人口負增長有助於緩解公共服務供需矛盾,為社會民生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時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加大財政投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民生事業持續發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公共服務供給總體上仍不足,布局結構還不盡合理,人口流動帶來部分城市、縣城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壓力劇增。人口負增長在短期內有助於緩解財政投入壓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完善公共服務政策保障體系。尤其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人口負增長表現出低齡人口明顯下降,據預測,0-17歲低齡人口存量將從2020年的2.97億下降至2035年的1.88億,下降幅度達到1.09億。低齡人口持續大規模下降,為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推進教育改革、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建設等創造有利條件。隨著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人口負增長還有助於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改善健康素質,從而促進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塑造人力資本新紅利。

  三是人口負增長有助於緩解規模壓力,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長期以來,我國人口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人口過快增長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壓力。隨著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以往長期人口過快增長的趨勢將得以扭轉,規模壓力將得到消減,有利於實現適度人口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能源消耗顯著增加,而人口負增長有利於緩解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緩解人地矛盾,保障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尤其是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後期,人口負增長有利於採取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能力,實現綠色發展目標。人口數量下降為提高生活品質提供更大空間,讓群眾享有更具綠色生態、更高質量的生活休閑空間,有助於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