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加入最愛】【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國侵犯難移民人權的事實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23-03-30 14:41:10


  中評社北京3月30日電/據新華網報導:

  美國侵犯難移民人權的事實真相

  2023年3月

  目錄

  引言

  一、美國侵犯各種族移民權利惡行累累

  二、當今美國侵犯難移民人權惡行毫無改觀

  三、美國國內多重因素導致難移民問題積重難返

  四、美國是全球難移民危機的主要推手

  結束語

  引言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自從殖民地時代起,世界各地的移民就源源不斷地前往美國。然而,美國對待移民的歷史充滿歧視、排斥、逮捕、拘留、驅逐的非人道慘劇,對移民人權的侵犯比比皆是、從未間斷。近年來,美國政府更是製造了一樁又一樁針對赴美難民和移民的人道災難。本報告從歷史和現實、國內和國際多個角度如實記錄了美國在難移民問題上的惡行劣跡,用事實和數據證明美國在難移民問題上並非自詡的“民主燈塔”,而是充斥著謊言和雙標。

  一、美國侵犯各種族移民權利惡行累累

  ◆美國建國之初,以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為主體的美國白人就對外來移民疑慮重重,試圖限制或同化。有美國總統曾直言,除了有用的技術工人和一些特定及有專長的人外,無需鼓勵其他移民。由於擔心法國大革命在美國引起騷亂,美國政府於1798年制定《歸化法》《外僑法》《敵對外僑法》和《外國人叛亂法》等法律,使外來移民更難歸化為美國公民,並授權總統監禁和驅逐危險移民或來自敵對國家的移民。值得指出的是,《敵對外僑法》至今仍有效。

  ◆黑人是美國最早的移民群體之一。黑人移居美國並非出於自願,而是被強迫移居,抵美後遭到非人虐待,毫無人權可言。1619年,首批20名非洲黑人被當作奴隸賣到弗吉尼亞殖民地。隨後,各殖民地很快通過立法,將黑人奴隸視為“永久財產”,黑人奴隸子女自動成為奴隸。歧視黑人的種族主義思想與制度自此在美國土地上生根發芽。白人為證明奴役黑人的合理性,根據膚色在不同種族間建立起壓迫性的等級體系。美國《獨立宣言》宣稱“人人生而平等”,但最初的憲法卻不承認黑人的公民權,並制定了“五分之三條款”,即在分配眾議院席位時將黑人奴隸實際人口乘以五分之三。白人對黑人的奴役歷史至今仍對黑人後裔造成嚴重傷害,使其生命權、發展權和政治權利很難得到有效保障。

  ◆愛爾蘭移民在美國建國初期遭到嚴重歧視和打壓。19世紀30到60年代,信仰天主教的愛爾蘭人大量移居美國。美國出現強烈的排斥愛爾蘭移民運動,將愛爾蘭移民污名化,貼上懶惰、低劣、暴力、危險等負面標簽。大批美國早期本土主義、排外主義組織與政黨此時紛紛成立。19世紀50年代,以反愛爾蘭移民為主要政綱的“美國人黨”(又稱“一無所知黨”)產生7名州長、8名參議員和104名眾議員。紐約州和馬薩諸塞州制定驅逐和遣返愛爾蘭移民的立法。排外主義者還訴諸暴力,襲擊愛爾蘭移民,燒毀移民教堂。1844年費城爆發反愛爾蘭移民騷亂,導致至少20人死亡。愛爾蘭移民被視為黑人的同類,直到20世紀才被美國白人接納,成為美國種族歧視的長期受害者。

  ◆排華運動是美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歧視與排斥移民暴行。從19世紀中期開始,大量中國勞工被美國人當成苦力販運到美國,至1880年時總數已超過10萬人。華工承擔了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中最艱巨的任務,死亡人數以千計,用自己的辛勞、汗水甚至生命為美國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受到美國國內嚴重的種族主義氛圍影響,華工並未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善待。隨著有關鐵路項目竣工,美國忘恩負義、過河拆橋的一面迅速顯露。1875年,美國國會通過《佩奇法案》,限制中國勞工和婦女進入美國。1882年進一步制定《排華法案》,徹底阻止來自中國的移民,並禁止已在美國的中國移民獲得美國公民身份。這是美國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種族和國籍為理由,禁止特定族裔所有成員移民美國的法律,直到1943年才被正式廢除。為抵制華人移民,美國移民局於1910年在舊金山天使島設立移民拘留所,直到1940年才關閉。不僅如此,當時的中國移民還遭到嚴重的暴力攻擊。1871年10月24日,19名華人移民在洛杉磯尼格羅巷一帶被幾百名白人殺害。1877年,尼格羅巷的華人住宅被白人盡數縱火焚毀。1876年和1877年,美國連續兩次發生白人種族主義分子武裝襲擊舊金山唐人街的動亂。1885年9月2日,白人礦工在懷俄明州石泉礦區發動暴亂,搗毀華工住宅村,至少28名中國移民遇害。

  ◆日本移民曾遭到美國歧視與排斥。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雖然經歷明治維新和脫亞入歐,但與美國迥異的膚色和文化使日本移民依舊被美國歧視與排斥。美國西海岸的排日情緒尤其高漲。舊金山市實施“日本學童隔離”政策,禁止日裔學童進入公立學校。1907年,美日兩國達成所謂“君子協定”,即美國限制日本移民入境,日本主動禁止移民前往美國。1913年,加利福尼亞州政府頒布《外籍人土地法》,禁止包括日本人在內的亞洲移民擁有土地。1917年,美國國會制定《亞洲禁區法》,禁止大部分亞洲人作為移民進入美國。《1924年移民法》通過後,日本人被徹底禁止移民美國。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12萬日本移民及其後裔被美國政府強行從西海岸遷往內地的拘留營,必須通過忠誠審查才能徹底解除敵僑嫌疑。直到1988年,美國政府才就此事正式道歉。

  ◆東歐和南歐的白人移民曾被美國強烈排斥。來自意大利、波蘭、希臘、俄羅斯等國的移民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移民的主體。1911年,美國國會發表《迪林厄姆委員會報告》,聲稱東南歐移民對美國的貢獻有限,反而有損美國獨特的人種、文化、制度。為了限制移民,報告建議對移民進行文化測試並實行國家配額制度。種族主義者企圖借進化論證明東南歐移民屬於“低劣的”非白人種族,會污染美國盎格魯-撒克遜白人血統。排外主義者發起“美國化運動”,試圖剝奪東南歐移民的語言與文化,強迫他們徹底“美國化”。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要求其公司的移民工人必須上所謂的“熔爐學校”。三K黨等白人至上主義團體招募數百萬成員,在全美各地恐嚇攻擊東南歐移民。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在美國引起了首輪“紅色恐慌”。美國政府認定東南歐移民中有共產黨人,借此大量逮捕和驅逐東南歐移民。

  ◆對外來移民的恐懼最終催生了以種族為基礎的移民限額政策。繼《排華法案》後,美國政府制定一系列限制移民的法律。1924年,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1924年移民法》。該法規定各國年度移民美國的人數不得超過1890年人口普查時該國僑居美國人數的2%。由於1890年前美國人以西北歐移民為主,因此該法實際上禁止了亞洲移民並限制了東南歐移民。對各國移民限額的分配實際上是以移民的膚色、種族和宗教信仰為基礎的,最主要目的是確保美國人以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為主體。直到《1965年移民法》通過後,移民的族裔來源限制才被正式廢除,各國移民才在美國獲得相對平等的入境權利。

  ◆20世紀20年代以來,拉美裔移民,特別是墨西哥移民成為最受美國排斥的對象。1924年,美國成立邊境巡邏隊,此後美國每年逮捕的移民中絕大多數都是墨西哥移民。1929年美國把非法入境列為重罪,試圖以此阻止墨西哥移民入境。大蕭條期間,數萬墨西哥人被美國驅逐出境。《1965年移民法》通過後,墨西哥成為美國移民的最大來源,對墨西哥移民的逮捕和驅逐數量經常占到總量的90%。20世紀70年代末,墨西哥移民每年被逮捕的人次接近80萬,到90年代末上升到150萬。墨西哥移民的湧入再次在美國激起了強烈的排外情緒。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在《我們是誰》一書中指出,墨西哥裔及其他拉美裔移民“最終有可能使美國變成一個兩大民族、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的國家”。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者時常以拉美裔移民為目標。2019年,一名信奉白人至上主義的男子由於仇視拉美裔對得克薩斯州的持續“入侵”,專門驅車上千公里前往該州西部的埃爾帕索市,在一家沃爾瑪超市槍殺23人。這是美國現代史上針對拉美裔最大規模的國內恐怖襲擊事件。

  ◆“9·11”事件後,穆斯林移民成為美國重點監控和排斥的對象。“9·11”事件發生後不久,超過1200人被聯邦調查局和其他執法機構抓捕和拘留,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和穆斯林。許多人在沒有指控的情況下被關押數月,並被剝奪了與律師和家人聯繫的權利。大多數人最終因輕微違反移民規定而被驅逐出境。來自25個穆斯林國家的8萬多名成年男性被美國政府要求錄入指紋和照片,1.3萬人進入驅逐程序,2870人被拘留。美國在“9·11”事件後制定的《愛國者法案》極大擴張了政府權力,使美政府能隨意監控和驅逐被懷疑與恐怖主義有關的外籍人士,穆斯林成為主要針對群體。“9·11”事件對美國社會造成強烈衝擊,讓“伊斯蘭恐懼症”深入美國政壇。2017年,美國政府頒布“禁穆令”,要求至少90天內禁止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索馬里、蘇丹、敘利亞和也門公民入境美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