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遺產。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以深邃的哲學思想、卓越的政治實踐、輝煌的文學成就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在蘇氏家族內部形成了讀書正業、孝慈仁愛、為政清廉的家庭風氣,也滋養著後世子孫的精神氣質與品德修養。
寓教於名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蘇 洵《名二子說》
為什麼會給大兒子取名“軾”呢?蘇洵解釋說,輪、輻、蓋、軫這些車的部件都有各自的功能和職責,但“軾”卻沒有具體的分工,雖然如此,沒有“軾”,這輛車就不能稱其為一輛完整、完美的車。“軾”是古代戰車前的橫木,處在最前端,最醒目的地方。接著,蘇洵感嘆道:“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這說明蘇洵已經看出了蘇軾鋒芒初露,正義直言的性格,就像永遠展露在車前的“軾”一樣。但從另一方面講,“軾”處在車前端的顯要位置,要憑借它才能一覽天下。蘇軾給自己表字“子瞻”,也是由“軾”引申而來的。
在講到蘇轍的時候,蘇洵說,天下的車,經過之後都會留下“轍”,但在對車論功行賞的時候,似乎與車轍無關,即使發生車毀人亡這樣的禍患,也不會殃及車轍。所以,車轍可處於福禍之間,平平安安度過。蘇轍相較於哥哥來說,性格含蓄,衝淡平和,善處禍福之間,他表字“子由”也是由“轍”引申而來的。
敬賢修德
慶歷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範、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蘇 軾《範文正公文集敘》
蘇軾在鄉塾學習期間,表現出很高的天賦。有一天,從京城來了一個人,把石介寫的《慶歷聖德詩》拿給鄉塾先生看,詩是贊頌韓琦、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的“慶歷新政”。蘇軾偷偷地凑到先生身旁觀看,看了幾遍,便把詩背下來了。詩中所稱頌的韓琦、範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蘇軾從未聽說過,他好奇地問:“先生,這詩中贊頌的人,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先生見蘇軾滿臉稚氣,就說:“這個嘛,你還是個孩子,何必知道呢?”蘇軾聽了,有點不服氣地問道:“先生,如果這些人是天上的人,那我自然不敢知道他們,但如果他們也和我一樣是地上的人,為什麼我就不能知道呢?”先生見蘇軾說得有理,不禁稱奇,就詳細地告訴了他“慶歷新政”和韓、範、富、歐陽四位天下豪傑的經歷。蘇軾聽後,雖然當時還沒完全明白先生所說的話,但心中已暗暗記下這些豪傑們的故事,並立志今後也要如他們一般成為有賢德的人。
銘硯教子
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蘇 軾《邁硯銘》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長子蘇邁被朝廷任命為饒州德興縣(今江西德興市)縣尉。這是蘇邁第一次赴任,蘇軾親自為兒子送行,送至江西湖口才分別。臨行前,蘇軾贈送了一方硯台給兒子,並題寫《邁硯銘》:“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意思是用它來學習聖賢的道理要如饑似渴;用它來習寫文章,要不停地進步,時出新意令人吃驚;用它來記錄和治理財務要時常想著給予他人;用它來書寫獄訟公文要時時想著放人生路。蘇邁在父親的熏陶和感染之下,品行端正、好學上進。“烏台詩案”期間,蘇邁一直跟隨父親,給了蘇軾無微不至的照顧和莫大的安慰。蘇邁在任江西德興縣尉時,為官清正廉潔,有政績。蘇軾在《與陳季常書》中說:“長子邁作吏,頗有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