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網評:調查研究要注重用數據說話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翟雲(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堅持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座談訪談、隨機走訪、問卷調查、專家調查、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等方式,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科學性和實效性。其中,大數據無疑是值得信賴和期待的新技術新方法。
好的方法是調查研究成功的一半。正如恩格斯所認為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由此可見,調查研究要如期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就應把大數據這個科學管用的調研新動能貫穿到整個調查研究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
用數據說話是我黨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在他最早的一篇農村調查報告《中國佃農生活舉例》裡面就準確記載了農戶家庭詳盡的收支記錄,包括食糧、豬油、燈油等在內的支出情況和田收、喂豬、工食剩餘等在內的收入情況,然後通過計算得出“這戶佃農在收支相抵的情況下,還要虧空19.6455元”的結論。這些鮮活、真實的數據原汁原味地記錄了百年前佃農“比牛還苦”的悲慘命運,從而找到了“許多佃農被擠離開土地變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鄧小平同志也曾深刻指出,“我們所謂總結和集中,並不是群眾意見的簡單堆積,這裡必須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習近平總書記在工作中也將互聯網和大數據作為調查研究的“必選項”,強調要“搞好基礎數據測算,善於解剖麻雀”“對調研得來的大量材料和情況,要認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善於運用網絡瞭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幹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這都意味著,調查研究絕不能僅憑感性認識、停在表面,而要樹立數據思維,善於用數據說話,通過海量的數據匯聚、比對和分析,從錯綜複雜的現象中準確挖掘出問題根原。可見,學會大數據、善用大數據,理應成為領導幹部做好調查研究的基本功。
樹立數據思維,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數才能工作有方,調查研究要善於讓沉默的數據“開口說話”。首先,要深刻理解大數據與調查研究“聯姻結對”已成必然趨勢。“腳不夠長,要借助順風耳”,僅靠傳統的文山會海、材料報送已不能滿足調查研究的實際需要,這就迫切要求把大數據打造成為調查研究的智慧“大腦”。此外,樹立正確的大數據觀,領導幹部逐漸成為“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用數據創新”的行家裡手。
築牢數據基座,做到摸清底數。調查研究不是“賞花觀景”“蜻蜓點水”,而是要全面、精準收集一手的信息資料。一方面,善於走互聯網路線,經常俯下身子到互聯網“打卡”。我國網民規模高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也超過75.6%,互聯網已成為“察民情、訪民意、聽民聲”的“前沿陣地”。克服本領恐慌,讀懂互聯網,走近互聯網,讓這個最大變量變成調查研究用之不竭的數據寶藏;另一方面,抓住大數據“大”這個牛鼻子。多層面、多渠道、多角度調查瞭解情況,通過來源廣泛的海量數據,全面摸清問題底數。
激活數據動能,做到施策循數。調查研究最終目的在於找到破解難題的方法、補齊工作短板,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奏響“第三次浪潮”華彩樂章的大數據,給提升調查研究成效、做好科學決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蓬勃動能。一是通過大數據給問題“畫像”,找到問題曲直原委,弄清事情來龍去脈,抓准問題的痛點難點堵點。這既有利於走出“盲人騎瞎馬”“拍腦袋決策”困境,也有助於找准病根、因症施策。二是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大數據開展趨勢預判、進展跟蹤、分析解剖,實現全景式呈現、扁平化指揮、科學化決策,助力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為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提高履職本領、強化責任擔當的實際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