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是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和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之策。然而,在經濟實力躍升、人民生活改善的大背景下,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勞動力供求匹配以及就業總體狀況等就業發展各方面都呈現出新特點新形勢,既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供了堅厚基礎和良好機遇,也為站在更高歷史起點上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出了不小壓力與前進動力。
從勞動力供給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導致勞動力供給數量緊張
北京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楊偉國文章介紹,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例雙雙下降。根據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8.94億人,與2010年相比,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十年間減少4500多萬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從2010年的70%降到2020年的63%。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然龐大,勞動力資源仍較為充沛,在較長一個時期內解決就業仍然是首要問題。高質量發展導致就業期待提升,會增大勞動力供給結構性壓力。新時代十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穩居世界第二位(18.5%),人均GDP達到8.1萬元,城鎮化率達到64.7%,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與此同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中國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勞動者素質大幅提升。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1萬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基於這些經濟發展與就業發展新成效,勞動者對工作報酬、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工作條件、工作選擇等各方面有著更多更高質量的要求和更廣泛多元期待。就業能力還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就業市場的需要。經歷經濟新常態、高質量發展和數字經濟轉型的洗禮,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在經營管理各方面都取得巨大進步,逐步積累了一大批兼具良好專業訓練和豐富工作經驗的人才,也對新招聘人員提出了更新更高能力要求。以知識吸收型教育為主的教育體系所培養的勞動者就業能力與快速變化的企業用人能力要求之間產生了結構性缺口,對有效勞動力供給帶來困擾。
從勞動力需求看,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短期結構性需求波動
文章分析,中國正在從工業經濟結構向數字經濟結構轉型,技術創新與新的數字技術滲透到經濟結構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單元。從短期看,技術創新對就業一定具有破壞性,特別是技術經濟範式性變化會導致就業市場波動加大。伴隨著中國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新興技術行業逐漸成熟壯大,會進一步擴大對勞動力的新需求。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超過10億人,意味著社會經濟發展日益數字化,基於數字技術的新經濟結構將日益成型,勞動力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大。非勞動力市場因素導致就業需求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對經濟增長產生了下行壓力。新冠肺炎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用人單位減少新招聘人員,給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就業群體帶來巨大壓力。這從持續走高的青年失業率就可以得到印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