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千里戈壁,播下致富種子
http://www.CRNTT.com   2023-05-11 08:20:23


 
  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要更加重視藏糧於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限制。阿圖什如何實現“向戈壁要產出”?記者近日走進阿湖鄉設施農業基地一探究竟。

  一家人收入增長的希望

  阿湖鄉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有座1180畝的農業園——阿湖鄉設施農業基地。10餘年來,園內建起346座溫室大棚,出產番茄、辣椒、羊角蜜等20多種蔬菜水果。

  棚外,是狂風大作的戈壁灘,灰色的砂礫和石子被吹得滿地滾。棚內,溫暖濕潤的微風拂過一片片綠色。大屏幕上顯示著棚內實時圖景:草莓苗子綠油油,葉片下冒出的果實紅通通;魚塘波光粼粼,水面下魚群悠然游動;工人正在平整土地,新一批苗就要開始播種……

  一大早,艾比比古麗·庫爾班就趕到阿湖鄉設施農業基地。走進自家大棚,她拉動拉繩,把大棚頂上蓋的棉被一床一床卷起來。

  新疆晝夜溫差大,種植蔬菜的溫室大棚要求保持25攝氏度左右的恒溫。所以每天早上要卷起棉被、露出薄膜,讓陽光能灑進來,菜苗加快生長。下午看看情況,如果風沙漸起,就蓋起被子,防止塑料薄膜被吹破。到了傍晚還得再來一趟,把所有的棉被鋪開來,為棚內菜苗保溫。

  丈夫海日拉·艾山也來到了大棚裡,侍弄起豇豆幼苗。兩口子是易地搬遷戶,在老家也種地。

  “老家也是戈壁灘,有點能種的地就不錯了,播點小麥、苜蓿,還會因為缺水、大風減產,最好的時候一年也就掙2萬多元。”在戈壁灘上常年種地,40歲出頭的海日拉·艾山看起來要比同齡人滄桑些,“進大棚種地就不一樣了,技術要求高、活兒繁瑣,但是產出很穩定,收入也高著呢。”妻子侍弄大棚蔬菜,他在周邊打短工,兩口子一年能掙8萬多元。

  “大棚年產2茬菜,我家2個大棚,豐收季一次收穫2—3噸。”海日拉·艾山說,他前幾年還專門買了一輛三輪車,好把蔬菜運到市場上去賣。

  利用遼寧沈陽援疆資金,阿湖鄉先期建起了345座溫室大棚,當地的易地搬遷戶都可以承包1座以上大棚。

  “1個大棚1年僅需1000元租金,鄉政府農業技術推廣站的9名幹部常駐基地,既要傳授大棚種植技術,也要實時幫助種植戶解決問題。”阿湖鄉副鄉長譚陽光說,目前146戶易地搬遷戶承包了156座大棚,其他承包的有農戶個人,也有村集體。

  海日拉·艾山的大棚裡,長勢最好的豇豆苗已有2米多高,塑料薄膜包裹下的這片菜園鬱鬱葱葱、生機盎然。

  一片新農人成長的沃土

  努爾買買提·庫爾班的大棚,看起來像是整整齊齊的小叢林。對於一名畢業後返鄉就業的大學生,這條幹農業的路最初走得頗有些曲折。

  “一開始我承包了4座大棚種蔬菜,不懂技術也不懂市場,賠了錢。”努爾買買提·庫爾班說:“後來就想,我一個大學生,做農業的優勢在哪兒?”

  更加善於學習新事物,是不是大學生的優勢?努爾買買提·庫爾班覺得是。他理清思路,退出蔬菜種植的隊伍,轉而專攻為農戶育苗。在網上看視頻、找資料,還虛心向農民專家一點點請教,這才逐漸算得上行家裡手。

  “他現在幹得好呢,承包了9個大棚,一年能賣20多萬元。”當地幹部對這名新農人很認可。

  在大棚裡,努爾買買提·庫爾班正給請來幫忙的工人做示範:“在這層土上鋪薄膜,扡插固定,無花果就能自己生長了。一株一株,注意株距……”

  “大棚裡種地不容易,要堅持學習。”努爾買買提·庫爾班說,市裡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幹部會經常來進行技術指導,也會組織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等方面的培訓。

  “缺水少土風大,是我們戈壁地區搞農業的困境所在。”阿圖什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當地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大力發展戈壁設施農業,全域現代化溫室大棚達到857座,面積3000畝,其中智能化大棚22座,破解了“缺土少水風大”的難題。

  “設施農業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有效工具,也成為一片新農人成長成熟的沃土。我們做好培訓引導、示範帶動、推廣普及,逐步建立起一支穩定的新型農民隊伍。”該負責人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