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凱電能董事長張聖時接受訪問。(中評社 鄭羿菲攝) |
中評社台北5月17日電(記者 鄭羿菲)中國大陸在鋰電池相關專利位居全球首位,台灣立凱電能董事長張聖時16日表示,大陸產業鏈非常強,每年產能已有100萬噸,甚至2025年能擴產到300萬噸,成本自然壓低,但五眼聯盟國家覺得有風險,不願跟大陸合作,因此尋求授權技轉方式在地化生產。歐洲、美國技轉場約2025年、2026年開始量產,以以色列化工集團ICLGroup要擴產到3萬噸為例,成本大概比大陸鋰電池每公斤貴1美元,約十五分之一。
磷酸系鋰電材料與鋰智財供應商台灣立凱電16日與以色列化工集團ICLGroup簽署專利與技術授權合作換約,將協助ICL在美國建造磷酸鐵鋰(LFP)鋰電池正極材料廠,這也涉及美國鋰電池產業鏈發展。包括“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AIT商務官杜杰夫(Jeffrey Dutton)、以色列駐台代表柯思畢(Omer Caspi)、以色列駐台經貿處長杜亞維(Aviv Doron)、ICL北美董事總經理Phil Brown、立凱電能董事長張聖時等人都出席。
張聖時會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中國大陸的鋰電池產業鏈非常強,相關產業這麼興盛,是因為政府補貼扶植了10年,且現在大陸的鋰電池價格很低,目前每年產能已有100萬噸,2025年可能可以達到300萬噸的產能,ICL才宣布產能3萬噸,才剛開始,產能必須要再提升,否則成本降低不了。
張聖時舉例說,以3萬噸鋰電池的產能來說,成本大概比大陸生產的鋰電池每公斤貴1美元,如果以15美元來說,是十五分之一,現在生產都自動化了,完全在於客戶採買數量夠大成本就會降下來。立凱電在台灣的產能才2000公噸,比較沒有競爭力。
張聖時指出,大陸的鋰電池雖然價格便宜,但五眼聯盟國家覺得有風險,又不願意跟大陸合作,而大陸以外的鋰電池廠商數年來沒有競爭力都接連關廠,因此美國、印度、澳洲等國家就尋求授權技轉的方式在地化生產,包括去年10月立凱電與歐洲鋰電大廠FREYR Battery簽約,FREYR要蓋8萬噸廠,今年與ICL簽約技轉,下半年可能也會與澳洲、印度廠商簽約。
張聖時認為,世界各國在疫情期間都被口罩的缺乏嚇壞了,因此鋰電池行業已經變成全部在地化生產,就像半導體、醫藥系統,立凱電無法做到在芬蘭、挪威、美東、美西、澳洲都建一個生產工廠,因此就以合作授權收取權利金的模式運作,未來技轉廠商每生產1公噸,就必須支付新台幣1億元的權利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