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一個別致院落的誕生,是沙石草木的創意組合,更體現設計經營者的匠心獨運;一片民宿集群的生長,是文化資源的重新激活,更展現鄉村文化振興的美麗圖景。
院子雖小,輻射卻廣。無論是修復當地的特色景觀,還是吸引本土人才的加速回流,或是“鄉村+文旅”新模式推動經濟穩健發展,黃河宿集為當地產業協同發展吹來徐徐春風,也讓人看到文化產業背後的巨大潛力。當然,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是一門系統性工程。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產業,不僅需要因地制宜發掘、引入恰當的產業門類,更需要統籌人文資源、生態優勢、地理位置等多種要素,進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文化產業何以改變鄉村?在於產業,更在於人。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勢能,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讓村民化身鄉村振興主力軍,則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帶著遊客看沙漠、探訪古村落、聊身邊趣事……村民既是文化浸潤的對象,也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從長遠來看,充分激發村民的主體性與內生動力,不僅能塑造文旅改變鄉村、鄉村反哺文旅的正向循環,更能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