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厄爾尼諾現象來襲 全球恐損失27萬億
http://www.CRNTT.com   2023-06-12 17:28:26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據大公報報道,綜合路透社、BBC報道: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科學家8日宣布,經過數個月觀測,由於發現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偏暖,判斷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發生。科學家預測,今年晚些時候全球將頻繁經歷極端天氣,包括太平洋島嶼的熱帶氣旋、南美洲的強降雨,以及澳洲和亞洲部分地區的幹旱。有研究指出,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損失達3.4萬億美元(約26.5萬億港元)。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8日發布咨詢報告指出,全球經歷3年的拉尼娜氣候模式後,已經正式轉為厄爾尼諾氣候模式。該咨詢報告稱:“5月,隨著赤道太平洋的海面溫度高於平均水平,出現了弱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洋表面溫度變暖有關。它平均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月,此期間西太平洋的氣壓較高、東太平洋的氣壓較低。

  根據《科學》雜志上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損失達3.4萬億美元(約26.5萬億港元),因為極端天氣破壞農業生產和制造業,并助長疾病傳播。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可能會增加未來厄爾尼諾現象的頻率和強度,研究人員預測到本世紀末,全球經濟損失可能達到84萬億美元。

  人類或經歷史上最熱一年

  上一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是在2014至2016年,而2016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受氣候暖化影響,科學家預測2024年全球氣溫或再創新高。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和澳洲氣象局(BOM)是兩個不同的權威預測機構,根據NOAA的標准,當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長期平均水平高出0.5攝氏度時,就會形成厄爾尼諾現象,BOM的標准更嚴格,要求溫度高出0.8攝氏度。<nextpage>

  澳洲氣象局6日發布的咨詢報告指出,今年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為70%。NOAA則認為弱厄爾尼諾現象已經來臨,這種現象對美國的影響在夏季較弱,但從晚秋到明年春季將開始將明顯,尤其是從今冬開始,有84%的可能出現“大於中度”的厄爾尼諾現象,有56%的可能性發展成強厄爾尼諾現象,屆時東太平洋海溫將比平均水平高出1.5攝氏度。

  太平洋沿岸首當其衝

  厄爾尼諾現象組織負責人奧基亞表示,首先感受到影響的將是靠近太平洋的國家,例如美洲西海岸、日本、澳洲和新西蘭,但許多偏遠地區也會受到的影響,像是亞馬遜熱帶雨林往往遭受幹旱,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區將經歷強降雨,澳洲則將面臨極端高溫、幹旱和山火。

  厄爾尼諾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尤為嚴重,從而推高糧食的期貨價格。專家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將導致澳洲冬季作物產量從創紀錄的高位下降34%,并影響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棕櫚油和大米產量,其中馬來西亞供應全世界80%的棕櫚油。強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影響印度和泰國的食糖生產,并可能破壞巴西的甘蔗收成。

  不僅是地表的氣候,專家們同樣對海洋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感到擔憂。2015至2016年期間,秘魯海岸的鳳尾魚種群在溫暖的海水入侵中遭到毀滅;澳洲大堡礁近三分之一的珊瑚死亡。

  厄爾尼諾現象還會增加傳染病發生的風險。例如在美國,加州由蚊子傳播的西尼羅河病毒的病例有所增加,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猶他州等地出現主要由齧齒動物傳播的漢他病毒肺部綜合症;在美國西部和西南部各州,鼠疫病例有所增加。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