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擴消費應對全球經濟下行
http://www.CRNTT.com   2023-06-12 17:36:42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據大公報報道,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全面恢複常態化運行,宏觀政策靠前協同發力,“三重壓力”有所緩解,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但是,也要看到,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好轉仍是恢複性的,國際環境依然複雜嚴峻,國內需求仍顯不足,經濟回升內生動力還不強。筆者以為,進一步增強消費的拉動作用是應對全球經濟下行的關鍵棋。

  新冠疫情肆虐三年,盡管既沒有實施負利率和量化寬鬆,也沒有實施赤字貨幣化操作,但從杠杆率指標看,中國的政策應對力度相比主要發達經濟體并不弱。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2020年,發達經濟體一般政府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平均上升18.9個百分點,美國更是飈升24.8個百分點;中國僅上升9.7個百分點。但到2022年底,發達經濟體政府杠杆率平均僅較2019年上升8.4個百分點,美國上升12.9個百分點;中國上升16.7個百分點。

  根據各國相關數據,2020年,美國、日本、歐元區M2與GDP之比分別跳升19.3、24.3和16.6個百分點,中國僅上升14.4個百分點。但到2022年底,美國、歐元區該比例較2019年底分別上升12.1、11.6個百分點,中國上升18.8個百分點,日本上升31.5個百分點。

  流動性和償付能力受壓

  世紀疫情持續衝擊,經濟回圈暢通受阻,使得市場主體面臨流動性和償付能力兩方面的壓力。IMF提出,針對流動性問題可考慮低息貸款和還款支付延期等舉措,解決償付壓力則需要政府補貼和直接轉移支付。盡管各國均使用了這兩種“藥方”,但側重點不盡相同。中國主要是保供給側的市場主體,以流動性支持為主,而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則是直接刺激終端需求,著力改善償付能力。

  這兩種應對策略的結果迥異。2020年至2022年,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衡量的中國消費恢複緩慢,疫情三年累計僅增長7.4%,漲幅明顯低於疫情前三年(2017年至2019年)累計漲幅24%,也明顯低於同期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分別累計增長29.1%、27.1%、13.6%和16.2%,後四國疫情前三年分別增長12.2%、4.0%、10.9%和9.3%。<nextpage>

  盡管海外主要央行將通脹責任推到供應鏈斷裂、地緣政治衝突和勞動力緊縮等供給端因素上,但過度刺激後的需求過熱和通脹爆錶是不爭的事實,也徹底戳破了現代貨幣理論的遮羞布。現在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央行不得不追趕式加息,陷入抗通脹、穩增長和防風險的“三難選擇”。

  中國模式沒有讓通脹失控,卻也有照顧不到的地方。一方面,依靠投資帶動就業、提高勞動收入和促進消費的傳導鏈條較長,難以迅速彌補收入下滑的“空白”。特別是穩市場主體一定程度影響了優勝劣汰的市場出清,加大了當前就業尤其是青年就業的困難。另一方面,居民消費就是企業收入,內生性更強的民營企業眼見消費增長疲軟,投資和創造就業也就更趨謹慎。2023年前4個月,民間投資累計同比增長0.4%,較2022年全年回落0.5個百分點,是2005年有數據以來除去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期的最低值。

  當前中國消費物價指數(CPI)通脹較低,雖不符通貨緊縮的嚴格定義,但同樣反映了總需求不足的矛盾,有類“債務─通縮”螺旋之征兆。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可比口徑的數據,到2022年三季度,發達經濟體非金融企業部門宏觀杠杆率總體較2019年底低了4.1個百分點,美國也僅高了2.5個百分點,而中國高出8.1個百分點。中國杠杆率上升不是因為分子企業債務增長快,而是因為分母名義經濟增長慢。此外,同期,中國私人非金融部門償債率為20.6%,較2019年底上升1.3個百分點;德國、美國、日本、英國分別為11.2%、14.4%、15.6%和13.5%,分別上升0.3、0.1、1.3和下降0.1個百分點。

  加大力氣擴消費需求

  2023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實際增長4.5%,好於市場預期的4%。從支出法看,同期,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6.6%,較2020年至2022年同期平均貢獻率高出8.9個百分點,拉動當季經濟增長3.0個百分點,同比回落0.2個百分點;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4.7%,比2020年至2022年同期平均貢獻率高出13.3個百分點,拉動當季經濟增長1.6個百分點,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淨出口對GDP負貢獻1.3%,較2020年至2022年同期平均貢獻率低22.2個百分點,拖累當季GDP增長0.1個百分點,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可見,雖然消費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疫情三年同期均有所上升,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同比回落,投資的拉動作用卻是回升,而外需已連續兩個季度對經濟增長由疫情三年的正拉動轉為負拖累。<nextpage>

  4月11日IMF更新世界經濟展望,在金融部門壓力得到控制的基准情形下,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4%降至2023年的2.8%,較1月份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速將從上年的2.7%降至1.3%。在金融部門進一步承壓的情景下,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降至約2.5%,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速將降至1%以下。造成全球經濟前景疲軟的主要原因包括貨幣緊縮、金融環境惡化、烏克蘭危機,以及地緣經濟分裂。3月27日世界銀行發布報告稱,在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2023年至2030年全球年均經濟潛在增速將降至2.2%,為2000年以來最低,全球經濟可能正在經歷“失去的十年”。4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預計,繼2022年增長2.7%之後,2023年全球商品貿易量預計增長1.7%。

  到2023年4月,全球制造業PMI指數已連續8個月處於榮枯綫以下。前4個月,中國外貿出口(美元口徑,下同)累計同比增長2.5%,但受當地經濟景氣下行和企業去庫存化影響,對歐盟、美國分別同比下降4.3%和14.3%。同期,中國國際收支口徑貨物順差同比下降0.1%;服務逆差大幅反彈1.48倍,其中旅游逆差增長54%,貢獻了服務逆差的89%;貨物和服務順差合計同比下降23%。

  疫情三年,由於疫情防控領先和率先複工複產,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地位增強,外需恢複快於內需。但是,當前全球通脹高企、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帶來的外需減弱,對中國外貿形成了直接衝擊,同時保護主義、地緣政治等風險上升,未來中國外貿發展將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挑戰。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擴大內需放在2023年五項重點工作之首,并強調要把恢複和擴大消費需求擺在優先位置。

  國內需求包括消費和投資兩塊。相對消費而言,投資是集中決策,也是政策發力的著力點。通常,中國擴投資的“三支箭”是基建、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現在均面臨不同的挑戰。2023年前4個月,基建投資累計同比增長9.8%,較2022年全年僅低了1.7個百分點,仍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但存在財政預算硬約束、投資效率以及國進民退的問題。同期,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6.4%,較2022年全年低了2.7個百分點,外需疲弱、內需不振的負面影響將進一步顯現。房地產市場企穩的基礎也有待進一步夯實。一季度,房地產業增加值終結“六連跌”,實際同比增長1.3%,但低於2020年至2022年同期複合平均增速1.4個百分點;前4個月,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同比下降6.2%,降幅較2022年全年收斂了3.8個百分點,但較2020年至2022年同期複合平均增速依然低了10.8個百分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