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重慶大渡口產業變遷崛起七大產業集群
http://www.CRNTT.com   2023-06-14 14:35:29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導,產業是區域經濟命脈、城市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大渡口將產業再造作為轉型發展“鑰匙”,圍繞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堅持招大引強,以點育鏈,產業轉型升級蹄疾步穩,探索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十二載一輪回,對人生意義重大,對一個區域的發展亦是如此。從破落衰敗的“工業銹帶”到亮麗光鮮的“城市秀帶”,重慶市大渡口區用了整整12年完成了華麗轉身。一組新產業矩陣完成了對落後產業的“無縫平替”,一個歷史形成的老工業基地在新手筆的勾繪下迸發出勃勃生機,其間的故事值得記錄與傳揚。

  曾因鋼而興,又因鋼而衰

  時鐘回撥至12年前。

  2011年9月22日,隨著重慶鋼鐵集團(以下簡稱“重鋼”)大渡口廠區軋制出最後一根鋼材,重鋼在重慶主城的生產線全面關停。大渡口區,這座因重鋼而設立的工業區,迎來了發展史上的艱難時刻。

  作為因廠設區的工業基地,大渡口區對重鋼有高度的依賴。重鋼搬遷,讓大渡口猶如失去了“主心骨”。大渡口區的《統計年鑒2021》顯示,由於重鋼的搬遷,2010年至2011年,大渡口區的工業總產值下降了約33億元,2011年至2012年又下降了21億元,兩年下降總額約占大渡口生產總值三成。

  產業空虛、財政收入銳減、社會矛盾突出……一個個陣痛紛至沓來,絲毫不給這個老工業基地喘息之機。很多人都在擔心:大渡口能否利用好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危與機總是相伴相生。重鋼搬遷,也讓大渡口區擺脫了長期對重鋼的發展依賴,掌握發展的主動,同時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交通條件,獲取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和發展空間,而為產業提檔升級預留了潛力。更關鍵的是,大渡口經歷了種種陣痛後,更加深切地認識到,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騰籠換鳥”,實現動力轉換。

  騰籠換鳥,七大產業集群崛起

  “市場主體的成長猶如一棵小樹苗,從發芽到發展壯大,離不開精心的呵護和培育。”大渡口區委書記餘長明表示,近年來大渡口區通過持續優化雙創環境,為市場主體提供了政策、金融等方面的“陽光雨露”,幫助市場主體從少到多、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打造出以大數據智能化、大健康生物醫藥等為主導的新產業集群。

  走進位於大渡口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內的中元匯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免疫定量分析儀等高科技產品展陳在展廳內。

  “我們是一家專業從事體外診斷試劑及儀器研發、生產、銷售、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科技企業,2008年創立,目前公司員工3300餘人,其中研發人員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中元匯吉董事長吉權介紹,依托強大的科研團隊和創新能力,該企業自2017年以來,銷售額年年翻番,2021年達到44.5億元,正作為“龍頭”帶動整個大渡口區大健康生物醫藥的快速發展。

  與中元匯吉僅一樓之隔的重慶精耕工業互聯網有限公司,則快速在工業互聯網領域闖出一片天地。2006年該公司成立後,聚焦汽摩農通、五金產業,打造數智化集成服務平台,如今已成為西南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擁有超過180萬產品數據和近3萬家供應商,年交易掛賬額突破1000億元。

  中元匯吉和精耕工業互聯網平台是大渡口區雙創成效的一面“鏡子”。據統計,截至目前,大渡口區累計建成市級及以上研發平台51家,其中國家級研發平台4家,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市級眾創空間9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04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3.28%,市場主體達3.6萬戶。曾經的老工業基地,科技成色越來越足。

  隨著大渡口的產業結構由重變輕、由輕變好,在這樣的目標下,如今,大渡口區正在加快培育五大百億級產業和文旅等產業。分別是: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生態環保產業、大健康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重慶小面產業和文化休閑旅遊產業、現代服務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